罗强/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
罗强
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教育督导发展提供了战略方针和实施路径。
督导“长牙齿”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长身体”完善组织体系,其次要“长本领”优化能力结构,最后落实到“长牙齿”提升运行实效。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中,评估监测是一支新生力量,却是教育督导“身体”“本领”和“牙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全球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基于大数据的监测系统是保障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评估监测所具备的大数据分析的专业特长,好比是居高临下俯瞰教育生态全貌的“无人机”,是透视细节发现教育规律真相的“显微镜”,是追溯历史记录教育质量发展的“数据库”,可以为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全视角透视教育提供可能。评估监测应该成为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块“好钢”,锻造在“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的“刀刃”上。
《意见》的出台,对理顺评估监测的职能定位,推动各地建立和完善由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监测评价体系中,当前尤其需要强化地市级层面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让评估监测工作重心下沉、阵地前移。
从2007年开始,国家层面已经连续13年在全国开展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工作机制,很多省份也有结合本省教育实际,连续开展多年的教育质量监测项目,这些监测结果突出了对省、市层面宏观或中观问题的诊断分析,可以较好地服务省、市层面改进教育决策。目前,全国不少地区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有专家认为,应该将市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功能定位在“加强对国家和省级监测结果报告的解读,重点指导区县用好监测结果上”,这一定位弱化了市级监测的存在价值,同时也会造成质量监测供给与需求的断层。
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巨大,教育生态复杂,国家、省级层面的质量监测采取以县域为主体的抽样方式进行,难以覆盖测试区域所有学校,受此制约,监测结果对省、市级层面较为宏观的问题可以给出信效度较高的解释,但无法深入到县域和学校这些最微小的教育“细胞”,也就难以满足基层学校基于监测结果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县域层面则受到机构设置、专业人员、专业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建立起专业的评估监测机构和工作机制。
中医有句名言“上工治未病”,在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中,评估监测特别需要把教育生态健康的预警防线建立到基层每一所学校。当前,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地市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并按照国家标准开展地市级层面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通过覆盖所有学校的“教育健康体检”,将危害教育生态的“病毒”早发现并早阻断在基层第一线。
2018年10月,罗强参加“长三角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评价变革论坛”,共同签署行动宣言。
2014年9月,苏州市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独立建制、全员配置的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机构——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率先在机构设置上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也为教育督导“评估监测”职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目前,监测中心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完成从指标研制、工具研发、监测实施、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监测工作的全流程,已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团队、专家团队、题库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报告生成平台和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库,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苏州特色”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体系。
《意见》指出,“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评估监测拥有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赋能的“慧眼”,其优势在于通过监测大数据形成对监测对象的量化评价,而督政、督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托专家系统,形成基于事实和经验的质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两者相互印证,才能还原出区域和学校教育生态的“真状况”和“真问题”。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将职能定位在“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打造助力苏州教育生态全面优化的教育测评智库”,并提出了“高境界的监测目标、高信度的监测数据、高质量的监测报告、高效能的结果运用”的品质追求。注重发挥监测评价的导向、评估、诊断和改进功能,引导区域和学校“从育分走向育人”,“从应试的教育走向适切的教育”。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构建“1+N”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1”即面向苏州市初中学生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我们把这一项目定位在构建一个“超大型CT(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即医学扫描检查技术)”,为苏州教育提供“客观公正、快速高效、科学准确、全面系统”的教育质量健康体检。这一项目我们已经连续开展五年,实现了对全市义务教育段学业质量的全方位、追踪式监测。以2019年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为例,监测对象覆盖苏州市10个区域265所初中所有学生和部分教师,并倒追至470所小学六年级学生,共向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全体小学、初中出具3400余份监测报告。
“N”即开展各类专项监测和微监测项目。每年,督导室会向监测中心提出专项监测任务,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式或追踪式的研究。2019年,我们针对国家课程开设、学生近视情况、电子设备使用情况等热点问题开展了多个专项监测,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数十份监测报告或决策咨询报告。同时,我们在幼小初高职各个领域,吸纳全国各地教育测评研究团队到苏州开展各类“微监测”。五年多来,我们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质量发展、区域转型发展”等维度,开展了47项“微监测”,形成了幼小初高职全覆盖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二是构建支持数据互通的监测信息化平台。我们构建了支持区域监测大数据加工的统一入口、多个终端、多维用户、多层功能的信息化平台,将评估监测工具研发、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和数据可视化系统进行了整合,打破了评估监测各环节的数据壁垒。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以评估监测为抓手,探索更加统一的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的资源共享、数据互通。
三是构建支持评估监测全流程的专家智库。评估监测工作涉及指标研制、工具研发、数据分析、报告撰写、项目评估等一系列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环节,我们一方面主动寻求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专业指导,同时强化自主成长,努力培养本土化的专业人才和专家智库。我们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参与监测各项工作的专家人数,把发现和培养本土化的评估监测专业人才纳入到各项监测工作实践中,已逐步建立了一支评价理念先进、专业技术过硬、专兼职结合,共计二百多人的监测评价专家队伍。
《意见》指出,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职能要“重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地生根”。评估监测在教育督导体系中发挥的职能,应是装备“无人机”“显微镜”“数据库”的专业技术工作,是教育生态的“气象员”和教育问题的“吹哨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让我们认识到我国的疾控体系在早期监测预警方面存在的不足。对教育质量的监测预警是一项需要将定量刻画和价值判断有机结合的工作,既要防止对异常的问题数据反应迟钝,也要防止对正常的波动数据反应过度。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在评估监测工作中构建教育生态健康监测体系,遵循“低利害、轻问责、重改进”和“从考分排序走向多维评价”的原则,对监测数据“不公开、不排名、不与考评挂钩”,充分发挥监测数据的解释、诊断和预警作用,初步建立了基于监测数据的预警机制体系。
一是构建学业生态健康指标体系。教育是一个多重变量控制下的、多要素竞争共生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学业生态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们在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中精选了与学业生态密切相关的17个关键指标,构建了一个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核心的学业生态健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既具有典型性(包括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与学业生态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的发展水平),又具有关联性(包括个体、教师、学校、家庭等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形成了具有“结构意义”的学业生态健康指数,以此刻画区域和学校学业生态的质量特征,为区域和学校的教育健康把脉。
二是评估学业质量的增值发展状况。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具有全学段、追踪式的特点,因此可以对各学校开展学业水平增值评价。我们对追踪监测和单次监测分别构建了不同的增值评价模型,在将监测工具等值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计算,依据标准差对学业质量负增值严重的区域和学校给出1级预警和2级预警。
三是依据政策规定进行政策预警。政策预警是为了强化政策执行底线,矫正办学方向。主要包括三类:关注区域教育均衡,对校间差异情况进行超标预警;关注学生的学业负担、身心健康,对执行国家课程、学生的睡眠时间、近视情况、作业负担等进行超标预警;建立苏州区域常模,对学业支持等关键指标进行偏离预警。
“长牙齿”的教育督导需要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的协同运行,《意见》对评估监测的职能给出了非常科学的描述,“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监测,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如果把教育督导体系看作是一个杠杆系统,那么评估监测就是这个杠杆中的“支点”,支点前移才能让杠杆系统运转高效。评估监测的科学性,就是体现在能否为决策和改进提供基于大数据的专业支撑。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丰富监测报告的反馈机制。
监测报告是促进基层教育管理与改进从“基于经验”向“基于数据”“基于实证”转变的重要载体,而报告反馈是宣传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基层学校教师数据素养的重要环节。监测报告下发后,我们采用了“反馈+培训”“上门反馈”“一对一反馈”“社会发布”等多种方式和不同深度的反馈模式,以满足区域和学校对监测数据解读的个性化需求。在反馈中,首先要客观呈现区域和学校学业质量的现状,剖析区域和学校教育生态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动态,还要挖掘影响学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可控变量,寻找优化教育生态、助推质量提升的科学举措。
二是开展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为激励区域和学校深入运用监测结果,我们每年都会开展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鼓励老师基于监测数据开展过程性诊断并实现自主性成长。2019年的监测结果运用的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得到了基层学校的积极响应,共上报项目410个,立项286个,获奖226个。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对促进区域和学校构建“研读数据,精准诊断,合理归因,科学寻策,靶向改进,后测检验”的监测结果运用闭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推动多方联动的结果运用。2019年监测结束后,我们整合苏州市、区域的督导、教研、基教等部门,组建专家团队联合撰写各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综合报告,通过将苏州市自身的监测结果与国家监测、省级监测的结果进行指标匹配和数据比对,深入分析和挖掘监测数据背后的“真问题”“难问题”,对关键监测指标的异常数据进行预判预警,为区域和教育局各处室的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每年,我们还会开展基于监测结果运用的督导评估工作,对区域和学校的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对改进效果及时评价,促进决策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督导将全面跨入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轨道中,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路线图。面向新时代,我们将积极努力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教育督导新体系,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