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艳
摘 要:《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专门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职业能力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对高职毕业生未来求职、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注重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适应社会、增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教学; 职业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H152.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51-0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向社会输送了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应用文是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旨在教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应用写作技能,为今后适应社会、求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传授写作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巧借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以本校为例,谈谈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能力教育。
一、在教学情境中增强职业认同感
陈跃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总结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可以说,应用文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极具实用价值,是现代人求职、就业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考虑职业情境在写作实践中的渗透。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学生走向社会后将要面对的工作场景,一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从感性上获得了职业认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适应并驾驭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未来的职业竞争力。如在教学“通知”文种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各不相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创设出“幼儿园要开展亲子活动,请你代园长拟一份通知”的情境来开展教学;而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创设出“某某教育集团要举办钢琴展演,请你代集团办公室拟一份通知”的情境来开展教学。在实境模拟中,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日趋强烈,学习动力不断攀升,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在行文规范中体悟处事方法
俗话说“文如其人”,应用文尤其是公文,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办事风格和形象品位。应用文与其它文学作品比较有着明显的特点,表现在:主旨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思想性,结构上具有固定的写作格式,语言上简洁、朴实、得体,拟文过程也有一定的规范。明确这些特点,挖掘其背后体现的处事风格、人格品质等,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应用文这些特点,教导学生将“做人、做事、做文”相联系,注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精神风貌的培育,并将其融入到字里行间。比如,在撰写调查报告时,教育学生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必须具体写实、有理有据、经得住推敲考察;数据也要精准无误,不能以推测或概数代之。在模拟公文的成文程序时,通过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明确交拟、拟稿、审稿、签发、印发等程序,让学生体会到公文的严谨和规范。同时,锤炼语言的过程,也是教导学生周到处事的过程。公文里,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立场,都要经过仔细斟酌;语言得体,恰若做事有度。行文、做事、为人相结合、相统一,教导寫作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做人做事的过程,对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处事态度有着积极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三、在写作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
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很强的现实功用。无论是求职应聘,还是入职后处理事务,都离不开应用文,其本质属性是“因事成文”,是为了解决问题。其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生的逻辑思维密切相关。而逻辑思维是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也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比如分析判断能力。应用文的公文中有些文种相近,在使用时常常会混淆,如“请示”与“报告”,“请示”与“请批函”,“公告”“通告”“启事”“通知”等。如果不教会学生正确甄别使用,则会影响公文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因此,这类应用文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每个文种的写法,还要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种概念、特点等,归纳异同;再根据使用情境和立场,正确选用文种;接着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明确写作目标;然后再收集材料,归纳整理;最后紧扣立意,遴选素材,撰写成文。成文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辩证思维等综合发力,通过归纳、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参与全过程。
四、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合作能力
对高职学生来说,能否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直接影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个人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团队作业等,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譬如,在练习文种写作的时候,布置团队作业,明确部署目标任务,让学生自由分组,使他们知晓团队成绩即每位成员成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位同学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然后再通过头脑风暴、找寻资料、协商讨论等,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统一意见,共同完成文章的撰写。在实际教授计划类文体时,我便创设了开展“勤劳月·劳动最光荣”系列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撰写“计划”的任务。学生们先是在组内将“计划”类文种进行比较区分,选定“方案”作为此次写作任务的文种,然后,列出要完成搭建框架、搜集材料、整理内容等任务,将任务分配到每位组员。在点评环节,我也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互改,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小组推进任务的整个过程,团结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积极主动意识、责任意识,都在不知不觉地形成并得到深化。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创新意识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课程教学时,教师也应紧扣目标,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厚积薄发意识,使他们明白创新的思维、思想的火花一定是建立在丰厚的积累之上。撰写应用文,除了必要的写作专业知识外,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开阔的眼界也必不可少。因为对于单位来说,要打交道的对象多,处理的事务多,但凡事务处理必要思虑周详、了解全面,比如,在面对“某公办幼儿园扩大办园规模,需向上级部门请求资金支持”的情境,在撰写时,先要面对的是文种的选择,行文方向和行文对象的确定,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政府的机构、职能和管理体系等知识;然后要说明扩大办学规模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充分了解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多角度地创新思考,才能写出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贴合实际的好文章来。其次,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在教学中重视创新,将创新意识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田。创新性与时代性紧密相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新时代信息化教学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比如,利用学习通、雨课堂、MOOC、微课、各种APP等开展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互联网+教育,适应这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同时,在写作讲解时,教师注意引用一些新观念、新词语,通过语词的创新,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總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对学生适应社会、胜任岗位职责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应用文写作课堂里,教师未雨绸缪、合理引导,在传授写作知识的同时,注重各种职业素质能力的渗透,既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所需,也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所在,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师范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教学与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2017jyxm1049
参考文献:
[1]陈跃南.应用文概说[M]香港:山边社,1998.1
[2]邓圣君.谈应用文写作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广东技术 师范学院学报,2005,(5):104-106
[3]张俊萍.应用文与文学的区别[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