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摘 要:区域是主体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而区域活动是幼儿按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班级区域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用型的活动材料,整个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关键词:游戏; 区域; 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96-001
一、案例描述
又到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活动环节,老师带领全班幼儿进行了集体讲解,了解本次游戏的重难点,同时提醒了幼儿遵守游戏活动的规则。师:“你们在选择游戏活动的时候,如果你喜欢玩的那项游戏已经有人选了,并且选满没有多余的位置,你应该怎么办呢?”童童说:“可以明天早点去选,今天就不能去玩了。”其他幼儿也争先恐后的附和着:“对呀对呀,明天早点选,还可以去玩别的游戏。”老师紧接着说到:“对,所以我们在进入自己所选的游戏里时,应该先做什么?”幼儿齐声回答说:“应该先穿围裙,戴帽子,再玩游戏。”听到幼儿如此整齐、清晰的回答,老师对这次的游戏活动充满信心。
可是没玩一会儿的时间,就听到开心奶茶屋传来了争论的声音。只听见朵朵用严肃又认真的声音大声地对着辰辰说道:“你不能到里面来玩,我们这里已经有人了,我们四个人正正好。”辰辰着急地说:“我昨天制作的蛋糕和点心还没有弄好呢。”但是朵朵坚持说:“不行,你们不能进来玩,老师说了,没有选这个游戏的就不能玩。”朵朵又接着说:“你可以让今天制作蛋糕和点心的人帮你做完。”而今天负责制作蛋糕和点心的小宇对着辰辰说:“你快进来制作吧,制作完我还要放在货架上卖给客人呢。”听了小宇的话,辰辰坐在椅子上,開始认真地制作起来。
此时的老师正在关注全班每个游戏区域的幼儿活动情况,发现有好几个游戏的人数都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数额。为什么幼儿不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活动呢?如果游戏区域的人数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是否会影响幼儿开展活动呢?带着这些疑问,老师决定不打扰他们的游戏活动,继续观察。
老师慢慢的静静地走到开心奶茶屋的旁边,看见辰辰专心的制作着点心,在卷好的点心上用皱纹纸搓小颗粒进行装饰,做出来的点心很精致好看。小宇还在旁边和他一起交流,从微笑的脸庞上,可以看出两人相处、合作的很愉快;在乐乐小吃城的游戏中,妍妍正在帮忙整理卖剩下的物品,有的标签掉了、歪了,她又重新放整齐;积木角游戏中乐乐正在将前一天没有搭建完成的建筑进行补充、完善……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这些所谓的违反规则的幼儿大多数是在完成前一天没有完成的游戏,他们玩的非常专注和开心,同伴之间也配合的非常愉快。虽然每个游戏的人多了,但是幼儿的活动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针对这次“违反规则”进行讨论,有的认为就应该按照原来制定的规则进行游戏,不然游戏区域里就是乱糟糟的一片;有的则认为应该改一改规则,因为有时候前一天的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就没有机会把它做完;还有一些动作慢的幼儿永远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了解了幼儿们的真实想法之后,老师组织幼儿商议重新制定游戏规则,于是,老师向幼儿提出:“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区域活动呢?”幼儿们七嘴八舌的讨论道:“不限制人数”“前一次活动没有完成的可以继续进行游戏。”老师紧接着问道:“如果人数太多,影响了活动怎么办?”幼儿们又接着回答:“大家可以轮流玩,换着玩”;“可以两个人玩一个,合作玩”……
在大家共同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后,老师和幼儿共同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投放在游戏活动中。
二、案例分析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设置一些游戏的区域,并在其中有目的的投放各种活动材料,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同伴,从而进行主动探索的个别化活动。由于游戏活动更加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和主动发展,更加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更加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幼儿同伴间的沟通和对话,因此,与其他的教育活动方式相比,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在创设游戏环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幼儿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纲要》里关于环境创设的内容这样说过:“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幼儿”“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同伴交往。”通过幼儿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因此,游戏活动既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幼儿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方式必然与其他活动中更为直接的指导方式不同,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指导幼儿开展的游戏活动。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规则”就被赋予了独有的教育价值,它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和调整幼儿的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作用,它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活动的规则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幼儿需要,就成为保证游戏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为了保证游戏活动的井然有序,老师们都制定了很多的规则,并将这些规则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在实际操作的游戏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规则和幼儿兴趣及意愿发生冲突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幼儿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及时进入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游戏等问题。那怎样做才能既保证游戏活动的有序进行,又让幼儿保持自己的游戏兴趣?规则到底由谁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才能既满足幼儿需要又保证活动秩序?
最后,经过观察和思考,老师集合全体幼儿共同商议讨论新的规则,不能用老师制定的规则去扼杀幼儿的兴趣以及对活动的自主选择。如果一味的维护活动规则而干扰了幼儿那种极其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那么活动的规则就失去了真正的教育价值。只有将那些阻碍幼儿发展的游戏活动规则“解构”再“重构”,才能让幼儿成为真正游戏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