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沛怡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知识获取的高效渠道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严谨的思维。对此,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展开论述,提出几点意见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74-001
一、培养学生观察习惯,辅助学生获取感知信息
小学阶段的教学,虽然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传授方式,但是在辅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出发,从最基础的表象感知出发,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炼升华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得以同步增长。其中,在直接经验的获取中,观察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取经验的最基本形式,在学生的观察中,学生通过对一些表象的细致观察、有目的性的观察、全面的观察,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以《果实和种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从种子的萌发到抽出嫩芽循序观察,从而了解种子的萌发、生命的开始。在本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受种子萌发和生长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辅助学生认识,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呈现相应的实物模型辅助学生感知。在实物和模像两种辅助性教学资源的呈现下,教师引导学生对生命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观察。以种子的萌发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向日葵种子的颜色、重量、饱满程度、外壳、种子的果肉等进行初步的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助观察的工具——放大镜,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种子,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此后,在适宜的温度、水等条件下,种子开始萌发,长出嫩芽。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包括土壤中种子冲破果皮,长出茎叶的过程,叶子的形状、厚度、颜色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在如此全面的观察方式之下,教师再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生命的历程,从种子到发芽,从幼苗到开花,从结果到枯死的过程,在细致的观察中,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历程,体验生命的精彩。同时,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在科学学习中要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提升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细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二、养成规范实验习惯,提升实验探索高效性
科学学科学习中,实验是知识获取的必经过程,规范的操作能够让学生高效地探索出科学知识、获取准确的实验结论。同时,在学生的科学探索中培养学生的规范实验习惯,这也是学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础要求。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實验规范习惯,从而助力学生实验素养和科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怎样移动重物》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杠杆省力的条件。在本实验开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将杠杆底座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为本实验的探索做好准备工作。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每一组实验探索中,将杠杆左右两边的钩码所处的用力位置和钩码的个数分别记录在表格中,在每组数据获取后及时填写,以防止数据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混乱的情况。让实验探索过程变得条理清晰,从而防止实验数据中出现错误影响实验结论。如上实验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实验探索规范,让学生学会了要严谨对待科学实验过程,要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为实验探索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实验数据的记录中,教师更是辅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实验数据记录习惯,条理性的实验和记录方式让学生的实验成果变得准确清晰,这为学生探索实验结论、获取实验结果做好了过程性准备工作。在如上实验规范习惯的养成中,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实验科学知识素养得以提升,学习效率也在习惯的培养中得以增强。
三、培养反思分析习惯,助力学生缜密思维养成
在科学教学中,对于实验结果的获取,应当是在学生观察了一定的实验现象、获取了一定的实验数据之后,经过分析总结而获取的,这种教学方式才是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反思实验、优化实验、获取实验结果,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分析和反思空间,从而辅助学生有效感知、总结归纳。例如,在上文中所学的《怎样移动重物》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当学生获取了实验数据之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满足怎样的条件时,杠杆才能起到省力的作用呢?在什么情况下杠杆反而费力呢?有没有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呢?在如上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获取的数据在小组内交流分析,从而由目标地获取最终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再比如,在《声音的产生》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给学生提供音叉,让学生用小锤子敲击音叉,使之发出声响。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你是如何证明你的猜想的呢?这种证明性实验活动的开展,考察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推理能力。此时,学生敲击音叉,然后将之放入水中或者用绳拴着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振动被放大之后的现象。随后,学生再握住音叉,使之随即停止振动。此时,音叉也就停止发声,实验结论也就顺理得以证明。
小学科学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同时,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通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规范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反思分析的习惯,让学生从科学学科中获得缜密思维习惯的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反思总结归纳习惯的建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进国.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J]农家参谋,2019(14):267
[2]邱海燕.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甘肃教育,2019(14):95
[3]李常红.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N]发展导报,2019-06-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