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
摘 要:研究文本解读时要从学情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课堂生成情况三个融入生本理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文本解读;生本教育理念;学情
当前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如浅尝辄止、脱离文本、曲解误读、照搬照抄等。这些问题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就造成了语文课堂上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现象。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贯彻生本理念,真正发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纽带作用。
一、参照学情分析,把握文本解读的深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系起联系的纽带,加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但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一般来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是高于学生的。当解读深度高于学生时,也就等于脱离了学生,不利于教师发挥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作用,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教师无论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制灌输给学生,还是强硬地纠正学生已经形成的解读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握好文本解读的深度。
二年级《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文中从儿童的角度向神秘又美丽的银河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体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富有童趣。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时,笔者发现课文中有不少专业名词是二年级的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或者不太理解的,如“银河”“航标灯”“斜拉桥”“拦河大坝”“葛洲坝”等。这些名词是否需要全面、深入地讲解?显然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来看是不需要的。如果课上花大量时间介绍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学生也只是“听天书”,甚至会更加糊涂。而且小学语文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介绍这些枯燥、空洞的科学知识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笔者决定“浅尝辄止”,简单配上图片辅助认识,以读为主,使学生对这些比较陌生的概念有初步认识,这样可以避免将一节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二、关注学生差异,实现文本解读的梯度
虽然同一学段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共性,但同时他们也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的性格、成长环境、思想观念等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有弹性有张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也需了解和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文本解读有梯度,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比如笔者在解读五年级上册课文《变色龙》的第九自然段时,根据班级学情,基本能这样分层:所有学生都知道这一段是描写变色龙的外形,并能找出描写了变色龙的哪些部位;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归纳出描写外形的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少部分学生能分析出此段外形描写深入细致地写出了变色龙各部位的特点。这样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解读,实现文本解读的梯度,然后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梯度设计台阶式的问题。教师提出由易到难的台阶式问题,不仅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并随着问题难度的加大,激励学生逐步攀登。
三、回顾课堂生成,反思文本解读的适度
课后回顾课堂,对该课教学进行认真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自己本次文本解读是否恰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误以为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是备课阶段的事情。其实上完课更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好时机,这时已经有了实际上课的经验,教师结合课堂情况更有利于理解文本。因为课堂生成是一个灵活、变化、动态性的过程,而且课堂教学实践对我们教师的文本解读有一定的检验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后回顾学生课堂生成情况、认真反思文本解读的内容和效果非常必要。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特别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个性化解读,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反思。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解读的内容,教师更加了解此次文本解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及时纠正,优化解读,渗入到下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虽然教师在备课时已经从学情出发,但有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可完全预料的。比如对人物形象提出另类看法、质疑课文内容或教师所讲内容、同学之间意见不同等。像这样的课堂生成情况就成了我们教师课后反思文本解读的重要资源。比如笔者在教学《狐狸分奶酪》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对狐狸这一角色的另类看法,他觉得狐狸很聪明,他能想办法骗到小熊们的奶酪。该学生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还没有想到好的方式去处理,所以就把这个疑问当一项作业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下一节课进行讨论。课后笔者马上重读文本,对狐狸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思考下一节课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逐步明白狐狸虽然聪明,但是他利用小聪明做了不道德的事,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做正面的、积极的事情。这样及时根据学生课堂生成情况反思文本解读,不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文本角色,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文本解读离不开对本班学生的解读。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东拼西凑,必须从学生的实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角度亲近文本,这样才能将文本转化为适合本班的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