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静
【摘 要】 目的:探讨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46例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均分别采用X线、B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诊断,X线组患儿中呈典型36例、非典型10例,而B超组患儿中呈典型44例、非典型2例,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对照,B超组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X线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组患儿病变部位左侧有20例、右侧有26例,而B超组患儿病变部位左侧有32例、右侧有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准确率较高,效果明显优于X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B超诊断;X线诊断;诊断价值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病,是指患儿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进而造成肠内容物产生通过性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其发病主要与遗传、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肠痉挛及自我神经失调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小儿肠套叠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位于我国婴儿肠梗阻首位,患儿通常表现出呕吐、嗜睡、腹部包块、精神不振、阵发性哭吵、果酱样血便等症状,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因此,对腸套叠患儿进行早期诊治显得尤为重要。以往,临床常采用X线对小儿肠套叠进行检查诊断,但该方法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准确率并不高,且X线辐射会对患儿身体造成一定损伤。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对小儿肠套叠进行检查诊断,是目前临床讨论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对46例肠套叠患儿采用B超进行诊断,旨在探讨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5个月~4岁,平均年龄(1.83±0.67)岁;体质量11~24kg,平均体质量(17.24±2.17)kg;发病类型:单发型41例,复发型5例。46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34例呕吐,44例阵发性哭闹,28例腹部可扪及肿块,23例血便。
1.2 方法
46例患儿均采用X线进行诊断:首先协助患儿取平卧位,然后使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飞天6000全数字化X线摄像系统对患儿进行腹部检查。46例患儿采用B超进行诊断:首先协助患儿取平卧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儿腹部,然后使用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腹部检查,设置探头频率为3.5~5.0MHz,在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后进行腹部平扫,确定肠套叠具体部位后,再进行纵横多方位扫查,仔细观察肠套叠患儿腹部影像。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X线、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结果。临床病理资料显示,两组患儿呈典型44例、非典型2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数据使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经诊断,X线组患儿中呈典型36例、非典型10例,而B超组患儿中呈典型44例、非典型2例,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对照,X线组误诊8例,B超诊断准确率为100.00%(46/46),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82.61%(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8,P<0.05)。
2.2 病变部位诊断情况
X线组患儿病变部位左侧有20例、右侧有26例,而B超组患儿病变部位左侧有32例、右侧有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9,P<0.05)。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主要分为婴儿肠套叠、儿童肠套叠两种类型,其中婴儿肠套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属于一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临床特点如下:1)阵发性哭吵。通常是看似很健康的婴儿会突然哭吵,且伴有拒食、面色苍白及手足乱动等不良表现,哭吵时间通常会持续15~20min,然后会安静5~10min,以此反复性发作,此哭吵规律与患儿肠蠕动的规律基本一致;2)腹部包块。患儿哭吵间歇期对其进行腹部检查,可在其腹部触及腊肠样包块,患儿稍有活动就会出现轻度压痛;3)呕吐、拒食。发病初期,患儿对食物没有很强烈的兴趣,且会呕吐出奶汁或其他食物,然后呕吐物会变为胆汁样物,发病后1~2d后呕吐物会变为带有臭味的肠内容物,此时患儿病情已恶化至严重程度;4)果酱样血便。通常在发病6h后婴儿会排出血便,有些婴儿在发病3h后便会排出稀薄粘液状的果酱色血便,且在数小时后会重复地排出。儿童肠套叠症状和婴儿肠套叠相比,症状缺乏典型性,且病情进展较慢,在临床表现上归类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同时儿童肠套叠也会表现出阵发性腹痛,且发作间歇时间较婴儿更长,但呕吐症状较少[2-3]。
本次研究本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分别采用B超、X线进行诊断,结果发现:经诊断,X线组患儿中呈典型36例、非典型10例,而B超组患儿中呈典型44例、非典型2例,与治疗资料相比,B超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X线的82.61%;X线组患儿病变部位左侧有20例、右侧有26例,而B超组患儿病变部位左侧有32例、右侧有14例,差异显著。可见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准确性较X线更佳。B超属于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其优点如下:1)可随意安放超声探头,易于获得多方位的切面图像,并根据图像特点准确地判断出患儿病灶所处的部位,可精确至某一个特定部位;2)在诊断过程中可清晰、即时、动态地显示出患儿器官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更好地诊断患儿病情;3)设备轻便、操作简单,更易于操作,尤其是可提至危重患者床边进行检查;4)在检查后可不但可立即获得诊断结果,也可反复地观察患儿病情,有利于临床诊断[4]。而X线实际上是应用电离辐射进行诊断,不仅会对人体产生一定伤害,而且在检查过程中还可能受外界电磁波干扰,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导致诊断缺乏严谨性与可靠性[5]。
综上所述,B超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准确率较高,减少误诊的发生,效果明显优于X线,有利于临床制定患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潘祝彬,高群,黄河,等.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与X线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08):116-119.
[2] 蒋文军,马俊梅,李治熹,等.不同水压在超声引导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06):60-62.
[3] 程任捷,唐文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0例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07):967-969.
[4] 黄杰,陈荣开,李功祥.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07):1220-1222.
[5] 宋换地.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08):87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