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闻燕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腹部超声检查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65例肝胆疾病患者, 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 观察影像学资料, 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计算诊断正确率。结果 通过B超检查, 本次65例患者中胆囊炎39例(60.00%)、胆结石14例(21.54%)、脂肪肝7例(10.77%)、肝硬化2例(3.08%)、肝肿瘤2例(3.08%)、病毒性肝炎1例(1.54%)。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诊断正确率为96.92%, 2例误诊, 误诊率为3.08%。结论 腹部超声对于肝胆疾病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状态, 诊断正确率高, 有着不可替代临床诊断价值, 可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腹部超声;肝胆疾病;诊断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39
肝胆疾病属于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疾病, 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脂肪肝以及胆石症等。近几年来, 经济迅猛增长及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导致肝胆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 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且患者的发病年龄逐步向年轻化发展, 不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肝胆疾病无临床特异性症状, 具有起病隐匿、病情危险、发展速度快等特点, 早期诊断困难, 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现象, 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造成患者预后较差, 引发医疗纠纷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发病率出现上升及年轻化趋势, 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 肝胆超声征象的诊断结果及判定预后更加准确, 腹部超声检查可静态检查各个组织及器官, 动态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 术前诊断率高。对比分析本院65例肝胆疾病患者的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从本院2014年3~11月接收治疗的肝胆疾病患者中选择6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14例;患者年龄最大79岁, 最小28岁, 平均年龄(48.57±10.38)岁;体质量最大85 kg, 最小52 kg, 平均体质量(74.31±7.60)kg。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腹痛、食欲下降、呕吐恶心、黄疸、纳差、腹部肿块, 且均排除有肝炎病史患者;排除有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有精神疾病、血液疾病、急性炎症等患者。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 检查仪器为日立EUB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腹部凸阵探头, 探头频率控制在35 MHz。检查前患者空腹8~12 h, 急诊患者可在检查前1 h进行灌肠处理。患者检查时取仰卧位、左右侧卧位, 深吸气后屏气, 缩小超声探测盲区, 由左及右, 自上而下、从肋缘下斜切及右侧第4~6肋间处侧动探头连续扫查, 观察肝脏位置、大小、形态, 探查肝实质回声强弱、密度、肝内管状结构、衰减、包膜边界;调节仪器, 降低胃肠与肝区气体对检查造成的干扰, 便于清晰显示胆囊, 患者上举双手, 做深呼吸, 促进肋间隙的加大, 使得内脏下降, 增强显示率。为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及全面性[2], 还需要多切面检查肝外胆管, 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判断B超检查诊断准确性。
2 结果
通过B超检查, 本次65例患者中胆囊炎39例(60.00%)、胆结石14例(21.54%)、脂肪肝7例(10.77%)、肝硬化2例(3.08%)、肝肿瘤2例(3.08%)、病毒性肝炎1例(1.54%)。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诊断正确率为96.92%, 2例误诊, 误诊率为3.08%。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 使得超声在医院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尤其是对于实质性脏器的诊断与检测, 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目前在医学中应用的超声波属于脉冲反射技术, 主要包括了A型、B型、D型、M型和V型, 其中属B超在临床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这一类型的超声波主要应用在临床形态学诊断, 如畸形、肿物、结石、其他能引致局部结构有明显形态改变的疾病。肝胆超声征象的形态结构与实际功能一致性, 其诊断从灵敏性以及特异性均呈现出较高的水平[3]。①当患者发生了重型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 超声征象的呈现为肝内回声不明显、肝静脉的中断问题、高压脾大、肝组织的急剧性破坏状态等, 对于临床诊断肝脏来说, B超已经成为常规性的普及诊断方式, 能够及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延误时机而引发多种临床综合征[4]。②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食欲不振、肝区不适以及腹胀等症状, 有发病年轻化趋势, 并且逐年攀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运用超声波对肝脏内脂肪含量进行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③定期超声检查能够筛查肝癌高危人群, 主要声像特征为肝内有实质占位性病变, 表现为低回声、高回声、等回声、混合性回声、血管中断或管壁不连续血管改变, 超声检查瘤体内部及周边可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 对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对筛查肝癌高危人群、判定肝癌病程、确定治疗方案、估计切除可能性和术后监测复发均有重要参考价值。④胆囊炎发病率较高, 常与胆石症合并存在。急性胆囊炎超声检查影像为胆囊肿大、壁厚、腔内胆汁黏稠等;慢性胆囊炎超声波检查影像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缩小或变形。⑤胆囊癌发生率为0.4%~6.0%[5], 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发现时经常发展到中晚期, 病情进展速度加快, 预后效果较差[6], 早期确诊及给予针对性治疗, 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诊断仍然是胆囊癌根治性治疗及术后长期生存的关键[7], B超扫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高, 强化明显的肿块, 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范围、密度、邻近组织或邻近器官所遭受侵犯的情况, 提供肿瘤浸润胆囊壁的具体深度、厚度等, 对于定性诊断、分期及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进行不同体位的检查、操作简便、重复性高、费用低廉, 成为首选检查方式。
本次研究发现, 通过B超检查, 本次65例患者中胆囊炎39例(60.00%)、胆结石14例(21.54%)、脂肪肝7例(10.77%)、肝硬化2例(3.08%)、肝肿瘤2例(3.08%)、病毒性肝炎1例(1.54%)。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诊断正确率为96.92%, 2例误诊, 误诊率为3.08%。显示胆囊炎是肝胆疾病最为常见的疾病, 且B超检查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为临床采用有效的诊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误诊率为3.08%, 主要是因为下段胆总管的解剖结构较为弯曲、细窄, 位置隐秘, 因此一些小结石集中在下段胆总管在 B 超检查中很难发现, 2 例患者误诊属于化脓性胆管炎, 结石被脓汁包裹, 大大降低了其内透声, 分辨难度增加, 患者应在检查前禁食 12 h 以上, 在术前1 h灌肠, 清晰显示胆管, 提高诊断率。
超声检查是非侵入性操作, 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优点, 但是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的限制, 受到消化道内气体、肝脏萎缩及肥胖的影响, 容易漏检肝膈顶部和肋骨下的较小肿瘤, 应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方法有效筛查, 避免和减少漏诊、误诊, 使肝胆疾病患者能在无症状和体征时期作出早期诊断, 对症治疗, 提高生存率, 改善预后[8]。
综上所述, 对于肝胆疾病腹部超声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状态, 诊断率较高, 可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B超无创、操作简单、经济、可重复性, 临床应用广泛, 但也存在误诊、漏诊情况,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确诊。
参考文献
[1] 郑彩双.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医学信息, 2014, 27(6):158.
[2] 韦有宝. B 超检查在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现代养生, 2015(4): 116.
[3] 仲其山, 吴润芝, 周涛. CT扫描及B超检查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27):52-54.
[4] 金有靓, 陆永萍. 肝胆超声征象在重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探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5):93-94.
[5] 陶永君. 42例胆囊癌的CT影像诊断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8):78-79.
[6] 陈思争, 于山.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11):134-135.
[7] 陶云年, 张文奇, 王善军, 等.螺旋C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1):89-92.
[8] 黄瑞清.肝癌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9): 199-200.
[收稿日期: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