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念 陈 健 郑文莹
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探析①
李念念陈健郑文莹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任务型教学法满足了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互动及输出环节,且与语言形式相比,更注重于语言内容及功能。本文从任务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以任务先行角色扮演为代表的课堂实践,对任务模式、教师角色、活动效果等方面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考察,认为其优于传统的翻译型语法教学模式。
日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我国的外语教学向来重视语法的学习,但传统的语法教学以母语为中介、通过语法规则的掌握和翻译练习进行学习,教学多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它重视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参与交流,将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既关注语言习得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由语法背诵转向交际训练的机会,从而达到了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1980年代,美国学者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他认为进行第二语言学习,学习者必须置身于语言学习的环境下,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可理解的输入才能产生语言习得行为。在这之后,Long和Swain提出了语言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前者认为双向交流是进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后者认为只有通过使用目标语言才能达到习得的目的。基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语言输入、互动及输出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任务型教学法满足了上述条件。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使用习得语言完成任务目标,来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最大特征为,以完成任务为前提,与语言使用的正确性相比,更注重语言内容和功能。目前的语法教学多采用在黑板上写句型,教师对句型的形式和意思进行说明,通过把例句翻译成母语来促进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做替换练习或造句来实现对语法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对话是非常困难的。其原因在于,学生并不知晓该语法知识在什么样的场面,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而任务型教学法给予学生类似于实际交流的体验,为了达成任务目标,学生必须调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来表达想要说的内容。
以上陈述了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但实际上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学生任务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法,认为教师的讲解已经足够,他们已经适应了语法形式说明——举例子——翻译例句的讲解方式,并不理解在课堂上进行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法教学都以应试为目标,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学生,为了通过专业级别的考试,利用语法手册逐条复习,该方法在实践中确实有效,但考试过后,在实际交流中却遇到了难题。选择填空会做,自由表达时却不知该如何使用,这也成了外语语法教学的弊病。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任务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input),利用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贴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关注,使这种语言输入能够转化为理解性语言输入,在此基础上,通过活动目标给与学生语言输出(output)的机会,并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反馈,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确认和修正,从而完善其语言知识,提高其运用能力。
其次,有时因为活动内容设置不恰当,使得学生借助于一般的背景知识,不用进行多少互动就能够完成任务,因而在任务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对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注意:①选择什么样的任务比较好;②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活动设计。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点进行交流,要让参与活动的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差,并需要对信息进行理解和确认。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可以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为例,第二册第一课《寒假》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寒假生活。那么在学习了语法知识点以后,可以让学生就以下内容展开会话:寒假有什么安排,准备去哪里玩?制定了哪些学习计划?在完成会话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刚学到的单词和语法,也使他们注意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能够表达内容之间的差距,为了缩小和弥补这一差距,促使他们主动进一步学习。此外,在会话发表环节中,学生也会关注到其他同学的表达内容,并与自己的表达进行认知比较,努力优化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以内容的传达为中心,在接近现实的会话场景中达到交流目的,同时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要存在信息差,需要基于对方的会话内容进行交流和应对。在任务练习中可以使用小组讨论、个人访谈、演讲及角色扮演等方式。以任务先行型角色扮演为例,学习者在设定的场景中,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如下图)。在任务先行型角色扮演的实施中,先设置任务场景和任务目标,让学生基于目标和场景进行对话,学生会发现在该场景下一些想要表达的内容不知该如何表达,从而引发其对表达方式的思考。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取或观看同样场景下的会话音、视频,并要求学生在听取或观看会话后,在问题纸上填好需要填写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和将要学习的语法表达相关。学生将会关注新的语法形式,并在脑海中产生疑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还能在其他的场景使用吗?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导入语法形式,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会话内容推测该语法的意思及功能,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语法的意义、功能及使用场景联系起来,使该语法知识得以内化。接着,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并使用语法知识,可以进行该语法形式的强化练习。同时,为了能够在具体的会话场景中准确地应对对方的会话内容,还有必要让学生对会话过程进行分析,在听取或看到的会话中双方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方采取了该种语法表达,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语法形式和功能的联系。在这之后,教师可以提供类似的场景让学生再次进行会话,发表之后教师和其他同学给予反馈:会话中的语法表达是否正确,会话内容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最后,让学生就两次的会话进行对比,在第一次会话中没能很好表达的内容,在第二次会话中是否借助新的语法形式得以准确地表达?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语法的思考,为今后在现实场景中的运用打下基础。
(任务先行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基于句型,但如果每一个句型都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能保证顺利完成。结合学生目前的外语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话题,形成自己的授课目标(在什么样的话题和场景下,要完成的任务对象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行为完成该任务),根据任务需要导入数个语法项目进行练习。关于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在任务活动中的表现,在任务目标完成度、语法使用的准确程度、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考量,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一次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组评价和记录对学习情况进行回顾,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哪里取得了进步,在语言应用方面是否实现了成长,从而实现任务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
[1]楊小雁.「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視の教室活動の展開ー「総合日本語」授業の改善を目指して」.『日本言語文化研究会論集』.2006(2):31-58.
[2]杉山ますよ・星暁子.「TBLTによる初級総合教材-店で身の回りの品を買う」.2008年度日本語教育実践研究フォーラム.
[3]朴英姫.「中国中等教育におけるタスク活動を取り入れた授業の試みー学習者のやりとりと文型使用に注目して」『日本語言語文化研究会論集』2010(6).
[4]遠藤忍.「意味伝達中の、使える文法の学習ーFONFとTBLTの外観と成人学習者への応用」.
[5]伊藤隆(1996).「学習者が目標言語の入力を入取に変換するのを促す文法タスクについての一考察」.『中国地区英語教育学会研究紀要』.26.1996.985-91.
[6]工藤嘉名子(2015).「中級教科書『出会い』におけるタスクの設計」.『東京外国語大学留学生日本語教育センター論集』.41:201-215.2015.
2019—12—09
①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教改项目《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探析》(201704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念念(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教学。陈健(1978—),男,天津人,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日文学比较和翻译实践。郑文莹(1986—),女,山东德州人,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本语教学。
G642.0
A
1673-4564(2020)02-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