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
摘 要: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老师的讲台因此搬上了网络云端。居家学习怎样才能更有效?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发问的年龄特点,结合“提问”的语文阅读策略培养,我校在一年级语文网络学习中以生为本,以疑导学,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网络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学习;以生为本;学会提问
一、“新冠”疫情突然来,网络云端成讲台
2020年的春天,当神州大地洋溢着春的气息,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一场异常凶猛的瘟疫突如其来。一时之间,如何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成了现时最重要的议题,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随之,“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网络学习”成了教育系统抗“疫”的新热点。广州市越秀区属于中心城区,也是广州市的教育强区,绝大部分学生具备在家上网课的硬件。然而,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值得我们思考。在此背景下,我校开启了“战‘疫杏林研学——抗疫香囊篇”的项目式学习,以训练教师和学生思考问题、逻辑归类等的学习能力,师生共同成长。这次“居家学习”也正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时机。因此,在一年级的语文网络学习中,教师们特别注重训练学生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以疑导学。
二、低龄学生爱发问,居家学习引思考
陈先云先生在进行部编教材培训时提到,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在四年级上、下册都安排了一个关于“提问”的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问阅读策略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什么时候提问,在什么地方提问,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有价值。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
在过往的校园学习当中,我们关注一节语文课,主要是看课堂上学生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是怎么回答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是怎么反馈的(包括怎么规范学生的语言);老师引导学生提问时,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比如已懂的问题、不懂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但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师生在“云课堂”中难以即时对话,怎样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呢?无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网课学习时更专注、更积极。
低年段的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爱问“为什么”,那是有好奇心、有求知欲的表现,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能力。虽然“提问题”这个阅读策略是在四年级的教材中提出的,但这个学习方法的渗透和训练并不一定在四年级才开始,在一年级开始学习阅读时就可以同步训练。现以我校一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网络学习为例,谈谈一年级学生如何开展“以疑导学,学会提问”的训练。
三、以疑导学分步走,以生为本学提问
我校一年级学生在“停课不停学”的防疫期间,主要采用“线上点播,线下答疑”,互相协同、互相补充的形式进行学习。主要跟随“广州电视课堂”的进度,其教学设计的宗旨就是“以导为方向的教师教学,以‘疑为主线的学生学习”。
广州电视课程每篇课文安排三个课时,每个课时20分钟,每个工作日安排一节语文课,平均三个工作日完成一篇课文。相比以往的教学的进度,广州电视课程的进度会慢一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较为宽裕的时间,训练学生学会提问。
1. 课前预习四步骤,“读、标、圈、问”要动脑
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要进行预习。老师把预习分为四个步骤:一读、二标、三圈、四问。“一读”指的是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可以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二标”是要在课文的自然段或小节前标出序号;“三圈”指的是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词;“四问”是在问题簿上记录初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
在刚开始做“战‘疫杏林研学——抗疫香囊篇”的项目式学习时,每位学生都设立了一个问题簿,用于记录下制作“香囊”时遇到的问题。同样,这个方法也可以迁移到语文学习之中。学生经过预习,把自己不懂、想问的问题记下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起初,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如:“百家姓”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赵”排第一呢?“姓”是女字旁,我跟爸爸姓,和妈妈有什么关系呢?“百家姓”里只有100个姓氏吗?里面怎么没有我的姓呢?甚至有的学生提的问题与课文无关。哪怕学生的问题再稀奇古怪、不着边际,老师也不能批评和打击他们,只要学生能保持提问的热情就应该值得肯定。
2. 收集问题有发现,准确表达是关键
老师通过钉钉班级群里的填表功能,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迅速收集起来。在细致地阅读完学生的提问后,老师们发现不少学生的问题表述不够清晰、疑问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不规范。所以,在提问训练的初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问题说清楚、说明白是提问的关键。
发现了学生的情况,老师们马上进行集体教研,利用每天下午网上答疑的时间進行了“把问题说清楚”的专题指导,并展示问题表达清晰的同学的优秀范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训练之后,现在学生提的问题基本都比较清晰,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3. 梳理问题用导图,网络答疑指明路
在预习时,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与生字词有关,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有的与课文格式有关,有的与标点符号有关,还有的会从课文内容想开去,希望了解更多,真是名副其实的“十万个为什么”!提问是一门艺术,要讲究策略,不讲策略的提问是低效的。学会提问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此,老师们又在思考:如何训练学生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和梳理。经过梳理发现,有的课文学生提的问题比较多元,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学生有针对生字词提问的,有针对沙洲坝提问的,有针对“吃水”提问的,还有针对故事中立碑的情节提问的,不少学生还对水井是怎么挖的感兴趣。有些课文学生的问题比较集中,如《小青蛙》一课,学生提的问题集中在小青蛙的样子和生活习惯上。通过梳理学生的提问,发现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提出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有的则天马行空,偏离文本。
针对这个情况,老师们又多次进行了“学会提问”的线上指导,指导学生从课题出发,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从课文内容出发,围绕课文的段落或故事情节提出问题;从字词出发,找出不懂的词语理解意思;从课后题出发,仿照课后题提出问题。
在每周的语文答疑时间中,老师有耐心、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轮流读自己的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正是老师已经设计好的补充练习,便及时给予鼓励。在老师的鼓励下,现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会主动提问题,不少学生還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4. 解决问题想办法,观看网课更专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有提问的能力,也要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疫情期间,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认真观看“广州电视课堂”。因为学生们都是带着问题上课的,所以上课更专心,仔细听老师的讲解,解开自己心中的疑问。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不少同学围绕“吃水”提出疑问。有的问:“为什么课文中写的是‘吃水而不是‘喝水呢?”有的问:“沙洲坝的人吃水为什么会那么困难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电视课堂中找到答案。
老师把学生的提问进行梳理之后,提炼出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课文的重难点,在每周语文答疑的时间集中解答。答疑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老师讲解,也可以是学生连麦互动。由此,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网络学习的情况。
有些学生的问题很特别,如:“井是怎么挖出来的呢?”“毛主席和战士们是怎么找到打井的位置的?”老师难以准确解答这些问题,就会在一年级语文教研群中提出,大家群策群力,交流解决。这也是个思维碰撞、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只靠老师每周一次的线上答疑来解答,时效不高,也不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如果一直得不到解答,虎头蛇尾,就会慢慢降低学生提问的兴趣。因此,老师们开始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学生对生字的构成比较感兴趣,如有学生在《猜字谜》一课中提问:“‘动字为什么由‘云和‘力组成?它和‘云有什么关系?”老师引导他们上“字源网”、看《画说汉字》等书籍,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有些学生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如《我多想去看看》中“雄伟”和“壮观”的区别,老师就建议他们查看《现代汉语词典》、向家长咨询,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或电话与同学讨论等,多方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以疑导学,打破了网络学习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上课的兴趣更浓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习的自觉性也更高了。
四、以疑导学勤思考,持续训练初见效
在家进行网络学习最考验学生的自觉性,特别是在部分家长已经复工的情况下,一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居家自主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校从“杏林研学”到学科学习,从课前预习到线上学习,从电视课堂到线下答疑,都在“思”和“疑”上下功夫,围绕着“以疑导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多种训练,多方积累,培养学生质疑思考、敏锐观察的习惯。在老师们的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逐步学会了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