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下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研究
——以互联网推特中的文本为例

2020-07-21 14:19吴炳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刻板价值体系范畴

吴炳璋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00)

一、问题提出

随着境外旅游以及留学人数的增长,截止201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已达66.21万人,境外旅游人数超50亿人次,其中去往美国游客超218万人次。[1]国人在境外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造成的误会以及遭到不公正待遇屡见不鲜。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际时,人们会受经验或信息传播的影响形成固化的认知,从而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es)。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受到自身的民族历史、民族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2]如何克服这种交际上的阻碍以及帮助中国留学生及旅客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一)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1922年李普曼(Lippman)在他的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ing)这一概念,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某一群体的固化认知所形成的印象。[3]通过刻板印象,人们能迅速获得特定对象的概念,建立自身与对象的明确关系,使关于特定对象的行为具有明确轨道,但是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这种刻板印象也会因为信息的不准确性致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形成与现实相悖的印象结论。[4]

关于刻板印象的经验研究最早起源于卡茨(Katz)与布莱利(Braley)并创立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核检法,成为刻板印象研究的一大突破[5];从20世纪70年代开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印象开始由内容向加工转移,此时的刻板印象主要研究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导致刻板印象产生的因素[6]。

近年来的国内外学者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刻板印象的理论表征、刻板印象相关的理论解释以及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但是对于具体国别上的群体刻板印象研究较少。

(二)美国青年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卡茨和布莱利调查了100名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发现他们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为迷信、狡猾、保守、热爱传统、忠诚于家庭关系、勤勉。卡林斯等[7]再次检验了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对 10 个种族刻板印象的变化,其中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主要为忠诚于家庭关系( 50% ) 、热爱传统( 32% ) ,其他为勤勉、安静、爱沉思、有礼貌等。赵士林[8]对美国怀俄明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美国大学生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集中体现在勤奋、勇敢、智慧、友好、积极这几个方面。以上研究中大多是站在美国青年的角度来调查与研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是对于其中的负面刻板印象缺乏详尽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选取最新的互联网文本,以推特(Twitter)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青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为境外中国游客以及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寻找交际的“润滑剂”,帮助他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减少对方由于文化隔阂而产生的负面刻板印象。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互联网推特上的美国青年

本文通过筛选与提取推特上美国青年的无意识评论作为文本分析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青年的传播能力强,接受信息的渠道广,并且会通过自身认知去影响身边的人;其次,从交际以及传播的角度看,青年个体本身就处于小范围的文化交际圈核心领域,其影响力远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为深远;最后,通过推特上的无意识评价可以比较客观了解美国青年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降低调查样本中的诱导性误差。

(二)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拉泽和斯特劳斯(Glaser & Strauss)于1967所创立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研究步骤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编码过程(开放性编码—轴向式编码—选择性编码)、理论生成与检验。[9][10]扎根理论是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资料,由下而上寻本溯源的研究方法。通过扎根理论的系统分析,可以将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反复过滤筛选,并补充隐含的研究要素,使论证内容严谨充分,与本文的研究十分契合。

(三)资料来源:推特文本

本研究文本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到12月。首先根据词汇学测验中的刻板印象研究方法,在推特中检索外国人对中国负面刻板印象关键词,例如输入“dislike chinese”,然后对相关文本进行分析整理。接下来根据具体的刻板印象关键词检索分析美国青年这些负面情绪的成因以及来源。最后根据收集到的文本内容进行筛选,选取美国青年的推特内容作为研究范本。(选取依据为:(1)通过个人资料以及推特内容选取推特注册超过两年的用户;(2)长期居住美国;(3)年龄在30岁以内的美国青年;(4)每周至少更新推特一次)

据此,从156名美国青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文本中,经过文本搜集、阅读和对比分析,筛选出68条有效信息来进行研究。这68位青年以及评论都是无意识地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价中国人,且在文本的选择上排除相同的刻板印象,选取了多个方面的评价,基本符合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的内容覆盖广泛、细节详实等特点。

三、分析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提取概念与范畴

开放性编码就是对收集的资料或现象进行梳理并详细描述的过程。包括 以下三个步骤:(1)对收集并筛选后的68条文本逐级切分,提取与刻板印象有关的关键词,例如“Chinese are really impolite texting during dinner”标记为“社交礼仪缺失”;(2)对概念进行归并分类,对意思相近的负面刻板关键词进行整合归类,根据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行概念化的集合进入同一范畴领域;(3)分析各概念的集合,进一步对文本中的范畴化进行抽象命名。[11]文本筛选与概念提取见表1。

表1 美国青年对中国负面刻板印象推特文本开放式译码过程

本次研究共提取20个负面刻板印象概念,形成8个范畴。这八个基本范畴分别是A1信息误导,A2礼仪意识不足,A3负面行为,A4隐私意识薄弱,A5性格冲突,A6价值观分歧,A7文化差异,A8动物保护意识。开放性编码示例见表1。

(二)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

主轴编码是对基本范畴进行精炼和区分,从已有的范畴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本文中心的范畴。根据推特文本中的开放性一级编码,对原有的20个负面刻板印象概念再次进行提炼与整合,并找出20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些联系进行整合与反思,从而整合出更高层次的抽象范畴,以实现对开放性译码过程中的8个范畴予以概括与整合。[11]

通过搜集本文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对20个概念在68条推文中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对20个负面刻板印象来进行统计,结合表1中的8个范畴来确定主范畴。负面刻板印象范畴频率统计见表2。

表2 美国青年对中国负面刻板印象范畴频率统计表

根据各个范畴中所包含的负面刻板印象频率比重,对开放性编码中的20个概念以及8个范畴进行反复梳理,最终确定3个维度的主轴范畴,即:AA1物外情感体系、AA2自我价值体系、AA3社会价值体系。

范畴AA1物外情感体系包括A8动物保护意识、A1信息误导、A3负面行为三个范畴;范畴AA2自我价值体系包括A4隐私意识薄弱、A5性格冲突、A2礼仪意识不足三个范畴;AA3社会价值体系包括A6价值观冲突、A7文化差异。为提高质性研究的准确性,将三大范畴进行再编码,通过选择性编码将文本进行梳理。

(三)选择性编码分析

选择性编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系统地将核心范畴与对应范畴进行比较分析其内在联系,检验两者之间的关联。[12]通过选择性编码的过程可以发掘AA1、AA2与AA3三个核心范畴之间的联系,研究当代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成因以及潜在的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

根据主轴编码中所提取的三大核心范畴发现,这三大核心范畴在主轴编码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1次、23次、14次;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5.59%、33.82%以及20.59%。这三大核心范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首先根据这三个核心范畴可以发现频率占比最高的为AA1物外情感体系,当代青年无论是美国或是中国,尤其是90后容易受感官以及情绪的影响,对外界事物做出判别。从A8动物保护意识、A1信息误导、A3负面行为三个范畴可以发现,美国青年对于中国的一些负面刻板印象,主要来源于一些见到的情景或者根据一些媒体信息的误导而做出的主观判断。这种物外的情感体系取决于信息的接收者在感官上的体验并综合自己的已知信息进行类比而获得,这个过程就进入到AA2自我价值体系。自我价值体系在主轴编码中包括A4隐私意识薄弱、A5性格冲突、A2礼仪意识不足三个范畴,这三个范畴实际是美国当代青年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外显,他们所接触到的部分中国人或者由于一些信息的了解,对中国人产生负面刻板印象并不完全是由于感官上的情感体验而做出的判断,而是一种因为自我价值观的排他而产生的判断。这种自我价值观的排他性判断更容易形成对某个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但是自我价值体系的形成又受到AA3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与制约,在美国当代青年研究中发现,美国的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主要受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的群体之间,还体现在对不同国家群里的认同上。社会价值体系在主轴编码过程中包含A6价值观冲突、A7文化差异两个范畴,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因素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体系,并间接影响美国青年对于物外情感体系所做出的判断。

通过分析发现,美国青年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受到物外情感体系、自我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价值体系三个层面的影响,且这三个体系间呈倒三角的分布,并且互相影响。借助于ATLAS.ti 6.2质化软件进行研究,文本中的概念和范畴最终都以编码的形式展现,且编码之间形成联系网如图1所示。

图1 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文本分析三级编码模型

(四)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认知扎根理论模型

纵观上述,从推特文本中归纳出的20个概念、8个基本范畴与3个核心范畴可以发现,当代美国青年对于中国的一些负面刻板印象以及形成负面刻板印象的认知过程。选取收集到的68条文本中的某例作为分析对象,例如文本中“There are so many loud impolite Chinese tourists,I don’t like Chinese”,首先作为外界信息接收者,美国青年根据自身所看到、听到的中国游客信息进行整合,进入美国青年的物外情感体系AA1,此时的美国青年对于中国人的印象以及信息认知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主观认为部分中国游客即代表整体的形象;在对外在的感官信息进行编码后,进入自身价值体系AA2,这个过程受到教育或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国青年对于自身价值理解的差异以及对于信息的片面化理解,此时的外部信息可能是首次进入认知意识,也有可能是二次或多次进入大脑后进行叠加整合后形成比较深刻的负面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在大脑中进行再编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认同感或社会历史等因素,美国青年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以及态度进入AA3社会价值体系,此时的刻板印象有可能被矫正也有可能被加深,形成最后的刻板印象,输出成为对中国的无意识评价。扎根理论下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认知模型见图2。

图2 扎根理论下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认知模型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借助扎根理论,本文通过对推特上美国青年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文本进行筛选与抽样分析,探讨了当代美国青年对中国人的负面刻板印象的内容及其形成的认知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外在的感官信息最容易让美国青年形成对中国人的主观判断以及评价。通过对文本的筛选与分析发现,推文中的负面刻板评价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所见所闻、家人朋友的影响、新闻报道以及媒体的信息传递等。消除美国青年对中国人的负面刻板印象需要身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提升自我形象以及纠正一些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根据扎根理论分析得出的八大基本范畴中,信息误导、礼仪意识不足、负面行为、隐私意识薄弱、性格冲突、价值观冲突、文化差异、动物保护意识这八个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代美国青年对于中国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中国留学生以及旅客可以根据这几个方面在交际时注意规避语言与行为带来的文化冲突,避免交际过程中使对方出现心理不适,从而造成交际摩擦。

最后,本研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美国青年产生的刻板印象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刻板印象的形成需要进入物外情感体系、自我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价值体系,且三个体系相互影响着当代美国青年对中国人的认知与评价。在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差异的影响下,刻板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可能在往后认知过程中不断进行矫正。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样本的选取上,由于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抽样调查进行文本筛选内容还不够庞大,选取的内容不够广泛与集中,其次美国青年中由于宗教、种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难以进行统一与确定。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美国青年在认知过程中对中国人刻板印象的成因,以求消除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误会以及减少负面刻板印象,帮助两国人民建立良好的友谊。

猜你喜欢
刻板价值体系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中性自由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