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研究: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2020-07-21 14:19叶锦涛萧子扬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读研比例群体

叶锦涛,萧子扬

(1.上海大学 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2.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193)

一、问题提出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不少青年学子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大学校园,推算可知,其子女大部分出生在1985年之后,主要集中在1990年之后,因为高考刚刚恢复阶段,招生人数并不多。2008年和2018年第一批90后和第一批00后分别正式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新生。这标志着不少父母为大学生的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父母为大学生的群体就是本文的关注对象:二代大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大学生群体不同,二代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属于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较为丰富。与其父辈群体不同,他们生活的环境较为优越,例如较早接触到电脑,较早接触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同时,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更加系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更加关注,营养摄入也更加系统,身体健康状况也因此更加良好。[1]由于这一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也较多,缺乏与同龄人亲密相处的经验,个体意识较强,相对较为自我,也不可避免地拥有独生子女的缺点:依赖性强、意志力差、心理承受力弱和吃苦精神不够。[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高校数量和大学生规模正在不断上升,有关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报道也层出不穷,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不断见诸报端,并主要集中在精神健康、自杀、抑郁(焦虑)等方面。[3][4][5]根据教育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大约20%-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6],表现为失眠、情绪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7][8],尤其是大学新生群体之中的社会适应问题更是严重,这一群体的抑郁情绪发生率高达24.8%,严重抑郁的发生率达8. 9%[9],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较为吻合。值得注意的是,与自杀率一样,大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10]大学生适应问题表现较为严重的是自杀问题,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相关数据,2010—2014年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维持在 1.2%以上,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自杀率逐年提升;女性高于男性;自杀的原因表现出多元化,而最主要来自心理压力。[11]

此外,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既有研究发现,文科学生的总体适应性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12]男性社会适应明显好于女性,同时存在年级差异,大三学生社会适应好于大四。[13]而且,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对影响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遗憾的是,有关二代大学生的研究尚不多见。当前,仅有魏晓艳、李军和李晓飞从教育不平等、社会阶层再生产等角度对二代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展开了一定的实证研究。比如,魏晓艳[14]基于对CFPS(2010—2014)的数据分析认为,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李军等[15]通过对CFPS(2014)的数据分析发现,随着父辈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并且入读重点大学的几率也会不断提升,进而避免出现学历下降问题[16]。不难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集中讨论了二代大学生如何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情况,但却较少关注这一群体在大学阶段的社会适应现状。

基于此,本文尝试采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CSPS)”数据对我国二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以为有效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情况、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思想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斯宾塞在其著作《社会学研究》中最早使用“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过程,表现为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17]而帕森斯则将“适应性”界定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努力改变环境条件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倾向”,即适应就是进入到一个新的系统之中,与这一系统之中的文化、社会、人格等系统之间相互匹配和协调的过程。综上,出于研究需要,本文将社会适应界定为社会个体在新环境之中,在角色扮演、规范遵循和行为选择方面的状态,更加侧重于状态性,而不是过程性。具体而言,是二代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工作、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现状。

(二)分析框架

结合社会适应的概念界定,本文将社会适应操作化为四个一级维度(学习、工作、生活和情感)和九个二级维度。在学习层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三个指标;在工作层面,主要包括兼职现状和毕业工作意愿两个指标;在生活层面,主要包含生活满意度和人际关系两个标准;在情感层面,主要包括恋爱状况和精神健康两个指标。

(三)数据和样本描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简称BCSPS)基线数据。该调查开始于2009年,当年成功访问了通过科学抽样从北京地区的公立高校中抽取的15所高校5100名在校生中的4771人。随后,在2010、2011、2013年又对2009年成功访问的学生进行了追踪访问,旨在研究、反映与中国高等教育及中国大学生相关的问题与规律。该调查从大学生的来源与大学的进入、大学生的学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大学生的社会观念与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恋爱行为、大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大学生的毕业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探索。该调查采用的是多阶分层抽样方式,填答方式为集中自填,应答率为97.4%。

表1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基本描述。在性别方面,女性二代大学生比重(51.79%)高于男性(48.21%)大约3个百分点。在年龄方面,二代大学生年龄通常低于非二代大学生,年龄差约0.5岁。在民族方面,少数民族二代大学生比重稳定在10%左右。

表1 样本描述(单位:%;岁)

事实上,有数据表明高中层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进入大学的概率,那么,二代大学生又是来自哪些层次的高中呢?分别进入了什么档次的大学呢?对于第一个问题,表1明确显示,来自普通中学、县市级重点、省/国家重点中学的比例分别为7.86%、21.82%和70.32%,相较于非二代大学生(14.12%、35.19%和50.69%),二代大学生超过七成比例来自省/国家重点中学。对于第二个问题,表1明确显示,二代大学生进入普通大学、211大学、985大学和“北清人”大学的比重分别为29.16%、18.46%、14.88%和37.5%,呈现出明显的“U”字型,而非二代大学生进入上述不同层次大学的比例分别为41.63%、15.39%、21.72%和21.26%。显而易见,非二代大学生群体有超过四成集中在普通大学,而二代大学生则有更高比例进入重点大学。同时,结合高中层次状况来看,重点中学对于二代大学生,尤其是京外学生在获得精英大学教育的筛选效应非常显著。[18]

在家庭来源地方面,本文总共划分了村镇、县城和城市等三个层次,二代大学生和非二代大学生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4%、23.26%、72.41%和52.11%、21.49%、26.39%,相比较而言,二代大学生的家庭来源地更多是城市。在复读经历方面,二代大学生有过复读经历的比例(9.58%)明显低于非二代大学生(22.04%)。在政治面貌方面,二代大学生党员比例为13.72%,低于非二代大学生群体。

三、研究发现

(一)学习层面

学习是大学生活适应的重要内容之一,与高中学习不同,这一阶段更加自主和自由,并且课程安排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固定教室,上课基本依靠老师点名和个人自觉。因此,大学阶段的学习非常依赖个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二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如何?

学习态度是根据学习量表加总而来,学习态度量表总共有17个题目,每道题目五个选项(1-5分),最后将得分进行加总,最高分为85分,最低分为17分,得分越高,意味着学习态度越好和学习动力越足。根据图1可知,二代大学生群体学习态度得分为58.73,略高于非二代大学生群体(57.66)。

图1 二代及非二代大学生学习态度得分状况

已有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不高,例如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主动性不高。在逃课方面,理性逃课比例较高,约为一半[19],男生逃课率高于女生,公共课逃课率高于专业课,高年级逃课率高于低年级[20]。表2是对大学生群体逃课行为现状的描述,不同课程的逃课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公共课逃课比例明显高于专业课,与已有研究一致,已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公共课逃课率约为50%,专业课约为25%。[21]在公共课方面,二代大学生从没逃课比例仅为12.79%,明显低于非二代大学生群体(18.30%)。然而有意思的是,在专业课逃课方面,两类群体逃课行为不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偶尔逃课比例均在45%左右。

表2 二代及非二代大学生逃课行为状况(%)

已有研究发现,在学习成绩方面,相较于城镇学生而言,来自农村的学生成绩更高。[22]因为专业课成绩有所局限,不同专业难易程度不一致,而四六级属于大学生共同面对的考试,可以跨越专业和学校,因此采用大家共同关心和参与的四六级英语成绩进行对比。由表3可知,分别有48.79%和29.52%的大学生参加了四六级考试,其中参加了四级考试二代大学生的比例(48.79%)低于非二代大学生群体(53.47%)。在四六级得分方面,二代大学生的得分分别为483.76和478.5,均高于非二代大学生(478.7和449.08),这可能和学习基础有关。

表3 二代及非二代大学生英语四六级参加人数百分比和得分

(二)工作层面

大学校园生活阶段是大学生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是并存的,在多元和包容的大学环境之中,不同的学生侧重点也不同。有的学生更关心工作,而有的学生则更关心学业成绩,并希望继续深造,毕竟不同阶层的学生的选择不同。[23]因此,我们主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兼职现状以及毕业后的打算。其中,兼职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兼职工作以及是否正在寻找兼职工作。毕业后的打算包括工作还是读研深造?如果读研深造打算去哪里深造?

现阶段,大学生兼职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成为大学期间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环节,且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从事大学期间的兼职工作。毕竟,兼职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也可以拓展其社会阅历,助其提升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资本和职业适应能力。[24]不过大学生兼职行为一般具有周期较短、占用时间较多、收入低[25],以及技术含量低、信息获取渠道偏窄和回报率较高等特征[26]。尽管大学生兼职拥有较多好处,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兼职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低、过度兼职和不良兼职等[27]。

从图2(a)可知,在兼职经历方面,非二代大学生兼职比例更高,其中现在没做,曾经做过兼职的非二代大学生比例为34.26%,明显高于二代大学生(21.02%)。而从来没有兼职过的二代大学生比例为72.93%,显著高于非二代大学生(57.55%)。那么正在寻找兼职工作方面,两者是否存在差异呢?从图2(b)可知,有52.85%的非二代大学生正在寻找兼职工作,明显高于二代大学生(34.14%)。

图2 二代及非二代大学生兼职现状(百分比)

有研究[28]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群体升学意愿具有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在出国深造方面;个体学业表现对大学生升学意愿影响微弱;而研究生自费政策则是明显的负向作用。由图3(a)可知,分别约有17%的大学生没有想好毕业后的打算,在工作和读研深造方面,二代大学生群体(63.55%)更倾向于读研深造,而非二代大学生群体(35.55%)则更倾向于工作。在有读研深造意愿的二代大学生之中,留在本校、其他院校和出境深造的比重为34.28%、25.94%和39.78%,而非二代大学生群体这一比例分别为44.46%、43.10%和12.44%,显然出境读研深造已成为二代大学生读研重要的意愿去向,而在国内深造成为绝大部分非二代大学生的选择。不难理解,二代大学生群体更多来自城市家庭,家庭经济条件更好,父母学历更高,经济基础也更好,也有获得更高学位的期望,因而选择读研的比例也会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二代大学生兼职经历和兼职意愿较低。

图3 二代及非二代大学生毕业打算(百分比)

(三)生活层面

在生活层面,大学生活相对以往高中和初中更加多元和丰富,除了有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安排空闲时间,或加入各类兴趣爱好社团和学生组织,这些都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往往也是测量他们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生活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自己专业成绩、社团活动、人际关系和政治表现四个维度的加总。已有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大学的集体生活、食堂伙食和人际关系处理等生活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缺乏校园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根据一项调查[29]可知,仅有54.8%的大学生满意自己的人际关系,高达39.1%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的重要维度。

表4对二代大学生在专业成绩、社团活动、人际关系和政治表现四个方面的生活满意度得分进行了描述,得分(1-5分)越高满意度越高。总体而言,二代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大学生活满意度较高,均在3分以上,最低的为社团活动(3.14),最高的为人际关系(3.61),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

表4 二代与非二代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状况(平均分)

表5是根据大学生人际关系亲密度量表加总而来,得分(1-5分)越高表示关系越亲密。由表5可知,二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状态,从宿舍同学到任课老师再到学校职能部门老师紧密程度依次下降,完全符合大学生活动范围远近。与已有研究发现基本一致。

表5 二代与非二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平均分)

(四)情感层面

相较于情感压抑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自由,例如大学阶段可以自由谈恋爱而没有老师和家长干预。当然,也会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大学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而产生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因此,情感层面主要包括精神健康和恋爱现状。其中,恋爱状况是指大学生群体是否正在恋爱、恋爱开始的时间、次数等状况,而精神健康包含抑郁状况和心理压力两部分,分别由量表加总而来。

随着社会观念逐渐开放,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而不再将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具有比例大、范围广和低龄化的特征[30],此外理性化和积极性高,也是当前大学生对于恋爱的主要态度,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由图4(b)可知,二代大学生群体恋爱比例(68.83%)略高于非二代大学生群体(64.83%)。在没有正在恋爱的群体之中,接近一半大学生此前有过恋爱经历,二代大学生群体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49.29%)更高。

图4 二代及非二代大学生恋爱状况(百分比)

抑郁状况和心理压力分别是根据量表加总而来,两个量表分别有10道题目,分别对每题目得分(0-4)进行加总,最高分为40分,最低分为0分,得分越高则状况越严重。由图5可知,二代大学生群体抑郁状况(7.77)和心理得分(7.64)与非二代大学生群体(7.81和7.83)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而言两者并不严重,表明二代大学生精神健康状况良好。

图5 二代及非二代大学生精神健康现状(平均分)

四、结论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离开大学校园,以及00后进入到大学校园,活跃在大学校园之中的二代大学生群体数量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多。作为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后代,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也备受关注。一方面,他们父母作为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批大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相较于那些父母不是大学生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好,享受到的文化资本也更充足,拥有的社会资本也更丰富。

基于此,本文采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分别从学习、工作、生活和情感四个方面对二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二代大学生群体高中阶段大多就读于各类重点高中,并且大多来自城市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进入重点大学可能性也更大。

二代大学生总体上社会适应良好。具体而言,在学习层面,二代大学生学习态度得分不高,逃课行为较多,尤其是公共课,专业课逃课现象较少。在英语成绩方面,二代大学生成绩更加优异。在工作方面,不到三成的二代大学生有过兼职经历,毕业后打算工作人数不到两成,大部分(63.55%)二代大学生毕业打算读研深造,尤其倾向于去境外深造。在生活层面,二代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较高,人际关系处理不存在突出问题,人际关系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在情感层面,大部分二代大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有过恋爱经历,精神健康状况良好,抑郁程度和心理压力较轻。

猜你喜欢
读研比例群体
人体比例知多少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关于在校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调查报告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