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探究
——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2020-02-22 04:48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船葛浩文俗语

刘 姣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100)

《古船》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史诗品格的小说之一,再现了1949年前后四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小说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整个中国,字里行间充满对历史的拷问。作为乡土题材小说,作品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民间的风土人情。大量运用的文化负载词为小说整体风格增添光彩,但这也加大了翻译的难度。英文译者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熟谙中国文化且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学修养。他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语,采用了何种翻译方法,又旨归何处?厘清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了解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也可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

在国内学界,“文化负载词”的概念早在1988年由许国璋提出[1]。文化词负载词具有民族地域色彩强烈,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学者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与翻译家奈达则将文化负载词划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五种词文化类别[3]。由于《古船》聚焦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关于民间风俗习惯的语言表达较多,是英译中的重点和难点。中文注重意合,而英文注重形合。两者差别之大,某些词汇表达在两种文化间难以完全对应,这给翻译带来极大挑战。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合理弥补文化空缺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一、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及《古船》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进程加快,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也受到广泛关注。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国文化之一大特色,承载着中华传统灿烂文明,在文学作品中被大量使用。但由于中英文间的巨大差异,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在翻译这些词时经常会出现弱译、漏译或过译的现象,导致“文化空缺”[5]。此外,作为对外传播的手段之一,文学作品对外翻译需展现中国文化特点,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人们的阅读习惯存在差异,作品外译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性[6]。这对译者的语言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挑战。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同时要对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有深刻认识,如此方能有效实现作品的跨文化交流。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文化负载词中一大组成部分,涉及语音与意义。[7]《古船》中语言文化负载词主要可分为8类,包括方言俚语、粗俗语、俗语、诗词名言、成语、顺口溜、谚语、歇后语。其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8]文字简短却内涵精深;言简意赅却妙趣横生。此类文化负载词多为音形意的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品来寓意深刻。但其对外翻译困难重重,语言形式对应与意义传递难以两全。若一味追求形式对等,音律之美,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译文意义传递有失,目的语读者阅读困难,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失败。翻译时,译者需把握形式、内容与情景的平衡,以有效实现跨文化交流。

小说《古船》涉及的人物类型相对多样,有下层劳动人民,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初级知识分子等。就语言层面而言,《古船》既涉及粗俗鄙陋的方言俚语及粗俗语等,也涉及经典作品中高雅的诗词格言等,语言内容丰富,翻译难度较大。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经过长时间的语言积淀精炼而成,一般都有“隐含意和节奏感”[4]。汉语注重意合,语言中一大特色就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歇后语、成语、诗词名言、俚语等的使用。《古船》作者在描写洼狸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时,使用了大量具有民间和乡土特色的语言表达,同时引用并化用《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作品中的格言名言。语言形式丰富,作品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全文语言文化负载词共47处,表达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劳动人民口头语中的粗俗语(7处)、俗语(9处)、顺口溜(4处)、方言俚语(3处)等,还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名言(14处)、成语(5处)、谚语(4处)、歇后语(1处)等。一方面,方言俚语及俗语等的使用,贴切展现了劳动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习俗,方便读者深入了解民间百姓的语言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名言及诗词等的使用,从侧面展现百姓中不乏有追求高雅,向往拥有高尚情操之人,以此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小说作者将粗鄙与高雅之词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社会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时,如果译者能够正确权衡,采用合理的翻译方法,有助于将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传递海外,加深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拉近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二、“葛”译本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葛浩文是有史以来翻译中国小说最多的翻译家,已经翻译了30多位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学外译大潮中的成功者,其译作大多在西方世界反响不错,并获得多个重要奖项。文学界甚至出现他的“译文优于原著”[9]的说法。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中国文学修养极佳,文化功底深厚。这些因素令他的译作具有可圈可点之处。

风格是文学的生命,葛浩文翻译中注重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他主张采用“忠实”原则,但反对“逐字翻译”。中英文具有天壤之别,在行文上需忠实再现作家欲表达的内容,而不必在形式上再现作者是如何书写的,同时增强译作的可读性,以海外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他坚持在翻译时尽可能忠于原文,但求“译文有助读者领略和享受小说的好处,远胜于其所流失的”[10]。“译文是原作的补充,而非取代”[11]。他希望译作读者能同原作读者一样去欣赏作品,把作者的声音传递给新的读者群。

有学者研究发现:葛浩文在处理中国特色文化表达时多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12]。他的大部分翻译以直译并忠实于原文为主。而葛浩文本人及西方出版界多推崇意译法。周领顺[13]认为葛浩文所说的意译(即“葛浩文式意译”)是指除了“逐字直译”“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之外的所有的翻译形式,包括了译学界通常所说的非极端直译的形式。由此可见,葛浩文式意译同译学界推崇的翻译方法并不冲突。

葛浩文的翻译注重传达作者意图,而非字字对应,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让西方读者乐于接受原文内容,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在翻译《古船》语言文化负载词时,葛浩文秉持着他的翻译理念,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语形义一致下的直译

国内关于葛浩文翻译的研究表明,他的翻译多偏向于直译并忠实于原文。此处是指排除极端的逐字翻译在外的直译,是翻译界认可的翻译方法。当英汉语在形和义上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时,可以采用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比如,汉语中的“纸老虎”可翻译成“paper tiger”,该译文目前已被英美国家接受,译语读者不仅深明其义,还觉得十分传神。由此看来,对于形义一致的词汇来说,直译不仅能再现原文的意义和语言形式,还能保持其生动的比喻和独特的表达手法,让读者体会原语的风采。

根据《古船》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看,葛浩文主要采用直译法,忠实于原文。全文语言文化负载词中使用直译法翻译的多达59.6%,涉及到顺口溜、俗语、成语、诗词名言、谚语、歇后语。其中,全部顺口溜、谚语、歇后语及大部分诗词名言、成语都采用了直译法。通过直译法,葛浩文将形义基本一致的语言文化负载词所表达的含义传递给目标语读者,易于读者接受,增强了阅读性。

1.顺口溜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顺口溜指的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它源于百姓生活,是中国非常盛行的语言形式。《古船》中的顺口溜主要来自张王氏,她六十多岁,手艺极巧,擅长烹饪且会算命。作品中顺口溜多通俗易懂,节奏明快。葛浩文在处理该部分翻译时,照顾到了原文形式,试图将其中的节奏及内容传递出来。

例1.有人问她是不是可以晚些再做酱油?她回答:“三月做了二月酱,公爹必上媳妇的炕!”[14]

译文:When asked if that could be put off till later, she replied, “When second-month sauce is delayed too long, the old man shows up on his daughter-in-law’s kang.”[15]

例2.张王氏拍打着手掌说着顺口溜儿:“不求金,不求银,求个心里亲……”[16]

译文:Zhang-Wang clapped her hands and sang a little ditty, “I don’t want silver, I don’t want gold; I just want someone to have and hold.”[17]

上述两个例句均是张王氏的顺口溜,语言押韵有节奏。在处理第一个例句时,葛浩文保留了原文中“酱”与“炕”的尾韵,在译文中用“long”和“kang”来体现,使译文在传递原文意思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形式,是适合形义一致词汇的译法。同样,在进行第二句“不求…,不求…,求个……”的翻译时,他同样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成“I don’t want…, I don’t want…; I just want…”,保留了原文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

2.谚语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哲理,集中说明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做人的道理。[18]《古船》中的谚语多出自四爷爷赵炳之口,他爱好阅读中国经典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相比张王氏等人,他的语言较为文雅,粗俗鄙陋之词相对较少。

例3.古人说“金玉满屋,莫之能守”,这是至理。谁有本事守得住满屋的金玉?[19]

译文:What the ancients said, that “no one can hold on to a household of gold and jade”, could not be truer. Who has the talent to keep a whole house of gold and jade?[20]

上述例句中,“金玉满屋,莫之能守”化用了《老子·九章》中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意思是金银财宝堆得满屋,终将没有办法守得住,即金钱再多,也难以守住。小说中四爷爷谈到老隋家的衰败时引用此句谚语,强调了老隋家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必然。下文“谁有本事守住满屋的金玉”对前文谚语的意思进行了解释,上下文衔接合理。译者直接按照原文字面意思翻译成“no one can hold on to a household of gold and jade”,未产生歧义,也未曲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目的语读者可通过阅读上下文理解原文意思。译文未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且还可以传播中国特色文化。

3. 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往往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类似于谜面,后一部分类似于谜底。[21]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具有鲜明生动,活泼有趣的特点。在使用歇后语时,人们通常习惯只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喻意才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通常,这种隐含的意义更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例4.抱朴想弄清情况,对方一开口,他的脸色立刻变得煞白。他坐在了地上,小店主把他扶到一张椅子上。小店主嘴里咕哝说:“我们店塌了天了,塌了天了……这真是晴天里打雷。”[22]

译文:The moment the man spoke, Baopu’s face paled and he fell to the floor. Helping him to a chair, the owner mumbled, “Our shop is done for. Done for. This is likea thunderclap on a clear day!”[23]

本例句中出现了汉语中常用的歇后语“晴天里打雷——不防”[24],说话人在使用该词汇时选择只说出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喻意需听话人自行体会。在翻译“晴天里打雷”时,葛浩文选择直译,将词汇的表层形式翻译出来,而非将背后隐含的含义直接译出。除此之外,英语中存在与“thunderclap on a clear day”相似的英文表达“a thunder from the clear sky”,意思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晴天霹雳。目的语读者可通过联想,猜出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可以说,葛浩文的翻译既照顾到了原文的形式,又传达出了原文的含义,十分巧妙。

4. 诗词名言

中国作家写作时善于引用诗句或名言警句,使文章极具文采,说服力强。虽然《古船》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小说,其中粗话俗话不少,但小说作者在描写书中某些知识分子如“小学校长长脖吴”、“文化爱好者四爷爷赵炳”、“老中医郭运”时多次引用《论语》、《道德经》、《孟子》、《黄帝内经》等经典作品中的名言或诗词。读者借此能够推测书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例5. 古人说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25]

译文:The ancients have said thatthe way of the world demands that one step down after the work is done.[26]

例6. 这是采用了古代名篇《滕王阁序》的句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7]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出自《道德经》,也是四爷爷赵炳描述自己为洼狸镇所做贡献时引用的一句话。翻译时,葛浩文拒绝字字对应的逐字翻译,坚持直译但不太直的翻译方法,对原文前后顺序稍作调整,将表面意思翻译出来。小说后文赵炳将此句话隐含的深刻道理点出,即“该做的事都做完了,退下来”。即使译者翻译时只将表层含义传递出来,译语读者亦可通过后文的描述推测原文意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滕王阁序》中写景的精妙之句,诗人通过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意象勾画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葛浩文按照原文顺序翻译,试图将原文所描绘之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目前已有多个《滕王阁序》的英文译本,在“鹜”(野鸭)一词的翻译上多数译者选择“wild duck”。但葛浩文却选择了“heron”(英文释义为a large bird with a long neck and long legs, that lives near water),其形象与野鸭相去甚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葛浩文对于中国文化中“鹜”这一意象了解不够透彻,以致出现误译的现象,误导译语读者。可见,在进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译者需具有极强的中外文化修养,以减少翻译中的失误。

5.俗语

俗语是语言词汇中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为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29]《古船》中的俗语大多较为常见,在人们的口语中经常出现,如“没出息的东西”、“臭小子毛还没干”、“你个没良心的”、“好生”、“去了”等。

例7.见素凝视着远处,骂了一句说:“四爷爷成神了,管天管地!”[30]

译文:Jiansu stared off into the distance and complained, “Fourth Masterhas become a sort of god, reigning over heaven and earth!”[31]

中文里一个人“成神了,管天管地”意味着这人好管闲事,什么事都要插一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以此抱怨别人过分爱管闲事。对此例句,葛浩文直接按照原文字面意思,将“神”、“天”、“地”分别译为“god”“heaven”“earth”。在西方世界中,上帝耶和华创造了万物,管理一切事物。这样的翻译可以让西方读者借本土文化对中国这一俗语稍加理解,同时保留了原文形式,将中国特色文化输出海外。

E18-D80NK-N是一款数字光电传感器,属于是NPN型光电开关[6]。当检测到目标物体时,低电平输出,正常状态是高电平输出。可外加一个1KΩ的上拉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上。具有较远的探测距离,受可见光干扰小等特点。利用该传感器,能精确控制两小车的距离,使得在非超车段两车一前一后正常行驶,超车段后车追赶上前车,交替领跑。

6.成语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语义的整体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民族特色性等特征。[32]中文中常见成语多为四字格,如“天灾人祸”、“大惊小怪”、“胡言乱语”等,但也有非四字格的成语,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些成语大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意思精辟,语言简练。

例8.闹闹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跟上见素往店里走去。她比见素走得都快,先到一步,身子一耸跳上了柜台,坐在了见素坐过的泥虎上。她嘴里咕哝着:“骑虎难下……”[33]

译文:She laughed and followed him into the shop, skipping past him to leap onto the counter and sit on the clay tiger he had abandoned a moment before. “Once you’re on a tiger it’s hard to get off”, she murmured.[34]

例9.老多多很快就精疲力竭了。他四处寻找见素,最后一转脸看到了,恶眉恶眼地说:“这就看你这个技术员的戏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35]

译文:Having quicklyexhaustedhimself, Duoduo looked around for Jiansu and grimaced when he saw him. “It’s your show now”, he barked. “You’re the expert. As they say,a soldier is fed for a thousand days just so he’ll be useful in a battle.”[36]

“骑虎难下”出自《晋书·温峤传》,意为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事情做到一半,只得继续做下去。[37]例句中,成语的使用十分恰当,呼应了前文说话人坐在老虎背上这一动作,同时也暗指说话人处于爱而不得的困境。同时,葛浩文在处理“精疲力竭”( 意为精神非常疲惫,一点力气没有。多形容体力耗尽到极点,也指因劳累造成的精神疲乏。[38])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意为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39]指平时积蓄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时采用同样的翻译方法——直译法,只将字面意思传达出来,并未深入其比喻意义。上述三处译文均保留了原文形式,将中国特色文化传递出来。

(二)英汉语形异义似下的套译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语形象有时并不相符,直译出来的寓意让人颇为费解。但两种语言中有些词汇在意义、内容、色彩上均一致,如“隔墙有耳”可用“walls have ears”来替代,两者含义相似,读者可通过译作感受作者欲传递的意思。当出现英汉语形异义似时,大多可以采用套译法。就《古船》译本中的语言文化负载词而言,葛浩文将部分方言俚语及占据14.9%的粗俗语全部采用套译法来翻译。

1. 粗俗语

粗俗语即人们日常生活所说的粗话、脏话。粗俗语虽然粗野、庸俗,但是也是每一种语言必不可少的个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常用手段。[40]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甚至价值观上的差异。《古船》中粗俗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交流交往中,当原作人物表达愤怒情绪,谩骂时多使用诸如“他妈的”、“去你妈的”、“奶奶的”、“贱种”等口头粗俗语。具体请看下述示例:

例10. 老多多说:“他妈的,睡不着,想喝口酒。”[41]

译文:Duoduo said, “I can’t sleep,damn it.Let’s get a drink.”[42]

例11. 有人在黑影里叫着张王氏的小名,张王氏骂着:“去你妈妈的!”[43]

译文:Someone called out Zhang-Wang’s nickname but got only a curse in return: “Go screw yourself.”[44]

例12. 四爷爷骂一声“奶奶的”,唰地脱了衣服扔在地上,迎着枪口跑过去。[45]

译文:“Shit!” Fourth Master cursed as he tore off his coat and ran toward the rifles.[46]

例13. 这会儿一直眯眼诵经的张王氏忽地从蒲团上立起,“啪啪”地给了女公务员两个耳光,骂道:“小贱种!”[47]

译文:Zhang-Wang stood up and gave her two resounding slaps. “Slut!”[48]

上述四例正是选自小说中的粗俗语,译者在翻译中文口语中的粗话时,套用了英文中的“damn it”“go screw yourself”“shit”“slut”等脏话。由于中英文均存在粗俗语,所以在翻译时可供译者选择的词汇较多。纵观全文,在翻译“奶奶的”时,葛浩文给出了两种译文“shit”和“fuck”。人们在进行谩骂时多用此类词汇,中英两种语言中均可找到对应表达,他们展现的多为人们不满愤怒的情绪,因此可以合理进行替换,采用套译法十分贴切。

2.方言俚语

俚语是一种区别于标准语,只在一个地区或者一定范围使用的话语。[49]目前,国内语言学界认为现代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区内又分为不同的方言片,甚至有具体到某个地点的地方方言。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不同的方言反应了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古船》作者在描写胶东地区隋、赵、李三大家族的兴衰浮沉时,常使用胶东方言。对于非胶东地区的中国人来说,正确理解语言中的含义较为困难,更别提海外的西方读者了。因此,葛浩文采用套译法,将意思相近的中英文进行替换,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内涵。

例14.“日子翻个个了”,镇上人都这么说。[50]

译文:“The world has turned upside down!”they said.[51]

小说中洼狸镇粉丝作坊被赵多多承包,改名为“洼狸粉丝大厂”。人们明白粉丝工业今后不再属于洼狸镇,而是属于老赵家了,突然觉得世事变异奇怪,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作品中提到的“日子翻个个了”正出现在此处,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它是发生巨大变化的意思。胶东方言里“日子翻个个了”正是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以此来表达洼狸镇的巨大变化及人们无比诧异的内心活动。译者采用套译法,借用英文中表示“翻天覆地”的“turn upside down”来翻译原文,体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表达原文的意义。

(三) 意译法的应用

当直译结果令人费解,又找不到合适词语进行套译时,可使用意译法,将原文内涵翻译出来,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提到意译,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该“意译”为翻译界普遍意义上的意译,并非为“葛浩文式意译”。因为“葛浩文式意译”是除了极端的直译之外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而不要太直”。仅根据原文大意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才是本节提到的“意译”。

根据统计分析发现,葛浩文仅对小说中占比为19.1%的语言文化负载词采用了意译法。该统计结果符合前人关于他“偏爱直译”的研究结果。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意译法却为中国文化负载词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部分负载词直译出来佶屈聱牙,令人困惑,又没有对应的外文习语可以替换,此时采用意译法将原文大意翻译出来,能够便于译语读者阅读并了解原文内容。

例15. 他接上又说:“我红火,他们害气。这还是刚刚红火哩!”[52]

译文:“I’m doing so well”, Duoduo went on, “they’rejealous.But I’m just starting!”[53]

例16. 见素老在笑。张王氏拍了一下他的屁股,虎起脸说:“好生跟你老奶奶说话!”[54]

译文:When he wouldn’t stop laughing, she reached around and spanked him lightly.With a frown,she said, “You shouldbe more seriouswhen you’re talking to your old grandma!”[55]

上述两例句中既有方言“害气”(生气)、“好生”(好好儿地)又有俗语“红火”(生意兴旺,经济优越)、“虎起脸”(绷着脸,严肃或生气的样子)。若采用直译的方法,目的语读者难以从词汇中的意象“红”、“火”、“虎”等理解原文内容,甚至会不明所以。英文中也无意思相近的方言或俗语表达可以替换。采用意译法,将原文中各个词汇大意传递出来,虽然失去了中国特色的方言及俗语表达,但译语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含义。这也是葛浩文追求“作者与读者之间平衡”[56]的结果。

三、结语

文化负载词赋予了《古船》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及民间特色的表达,百姓的生活、社会的变化清楚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方面要将原文意思清楚传递,保证读者阅读顺利;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条件。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古船》中关于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化负载词数量较多,类型亦较为全面,涉及到粗俗语、俗语、方言俚语、诗词名言、成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同时作为乡土题材的小说,其中有大量中国民间常用的口头表达。这些特点证明了《古船》能够成为语言文化负载词研究的文本选择。

学术界研究发现,葛浩文的翻译偏向于直译并忠实于原文。通过分析小说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当英汉语表达在形与义上一致时,葛浩文的翻译确实偏向于直译,即排除逐字逐句翻译的直译;当形异义似时,他主要选择套译法,选用目的语中的某些习语替换中文表达。只有少数情况下,他才会选择意译,只求翻译原文大意,不求过分关注原文形式。但大多数情况下,葛浩文的译文偏向于保留原文形式并传递原文意思。在尊重原文作者的同时,也考虑到译作的可阅读性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输出海外。

如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对于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塑造中国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在翻译时,译者应该在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同时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从而使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能够吸引异质文化读者并被其接受。

猜你喜欢
古船葛浩文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沉睡的船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古船和木墩
客家俗语巧诵读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数字俗语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