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军,刘文壮,何新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济南 25010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持续增长,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由2001年的46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260多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直都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与此同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由2001年的680多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近2200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由2001年的不足400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300多万人。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总金额和产值、利税等均不断增长,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值占比四成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外资的流入也推动了苏、鲁两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两省经济发展趋势迥异,以据苏鲁两省2019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公布的数据为例,苏、鲁两省GDP总量分别为近一万亿元和七千多亿元。此外,山东省无论是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还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经济数据,与江苏省的差距更是不断扩大。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质量替代GDP总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考量因素,而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当前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成为山东省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因而选择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虽呈现持续增长状态,但江苏省的增长速度和实际总额远远超出山东省,且差距持续扩大。苏、鲁两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长而快速发展,表面上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真正促进了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有何异同?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研究聚焦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一个经济体整体的影响,而对于一个经济体内部的某些区域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却很少。不同的经济理论有不同的观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会填补东道国的储蓄、外汇和技术等缺口,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要素,同时会带动出口显著增加,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进而提升东道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如吴进红等(2006)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填充我国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投入的不足,尤其是提升了产业的技术竞争力。[1]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如王希元(2018)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开发能力、政府科技扶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越高,吸收能力越强,技术引进越能促进经济增长。[2]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提出不同观点。如蒋殿春、张宇(2006)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都会产生正向的技术外溢效应,引导外资流向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将会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3]张振刚、胡琪玲(2012)研究发现,外资企业的研发技术溢出有利于东道国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其提升作用要明显弱于东道国内资企业的自主研发。[4]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结果角度,相关文献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如Xiao dong Wu.(2001)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将提升中国的技术水平,提高其劳动技能,并提高本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5]卢阳春、吴凡(2009)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优化我国产品出口结构,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6]李华敏、岳星星(2016)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7]陈海波和张悦(2014)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8]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或不显著。如Syed Hasanat Shah等(2020)分析了外资与巴基斯坦国内投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FDI挤压了国内投资,而初级部门的FDI对其国内投资产生了微不足道的影响。[9]张爱华、贾登勋(2017)研究发现本地企业类型虽对外资溢出效应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10]陈国宏,郭弢(2008)发现FDI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明显影响。[11]三是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在不同部门或区域内的影响不同。Laura Alfaro等(2004)研究了外资、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各种联系,分析揭示单靠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并不明确。[12]Abdelhafidh Dhrifi(2015)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资仅对中、高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有积极和显著影响,而对于低收入国家没有积极影响。[13]李晓钟、张小蒂(2008)的研究揭示外资对区域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东部地区相对较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明显;但仍存在“替代”甚至“挤出”对区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14]马立军(2013)研究表明,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超过“门槛值”时,FDI才能产生正的技术溢出效应。[15]
综合以上现有文献不难看出,既有文献的研究范围大都集中于国家层面,对省域的研究较少,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研究较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经历了增长转移、转型阵痛和改革突破三个时期,世界经济呈现逆全球化浪潮涌起、国际投资疲态的态势,所以利用好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而推动各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中国不同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外资水平不同,因此,研究外资对我国不同省域的影响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本文通过选取山东省和江苏省2001-2016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数据,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苏、鲁两省利用水平差异的原因。
为了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山东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范式,假定外商直接投资、国内资本和劳动力是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基于Cobb-Douglas函数构建计量分析模型:
Y=ALαKβ
式(1)
式(1)中Y为产值,A技术水平常量,L为劳动力要素,K为资本要素,为准确估量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将资本K划分为内资和外资两部分,所以调整后的计量分析模型可转化为:
Y=Z(FDI)Β1Lβ2Kdβ3
式(2)
式(2)中FDI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β1、β2、β3分别代表外资要素、劳动力要素、内资要素的产出弹性。对式(2)对数,最终得到如下计量模型:
LnYi,t=β1Ln(FDI)i,t+β2LnLi,t+β3Ln(Kd)i,t+μi,t
式(3)
式(3)中下标i、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i为山东省和江苏省,t为2001至2016。
1.产出(Y)。因变量,常用的产出衡量指标有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出口额等。基于变量对计量分析实际意义的契合度和数据获取的便利性,本文选取苏、鲁两省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作为衡量产出的重要指标。
2.劳动力(L)。自变量,劳动力系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之一,高新技术从业人员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按照研究设计思路,以研究期限内劳动力要素“从业人员流量”作为计量模型中劳动的投入为宜。但因该统计数据缺失,因此本文参照此类问题的常用处理方法,选用苏、鲁两省历年来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替代,作为衡量劳动要素的指标。
3.内资资本(Kd)。自变量,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所以对生产设备、场地、信息化水平等固定资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选取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衡量资本(Kd)要素的指标。
4.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变量,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东道国带来资本、技术、高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这些因素都对东道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本文选取历年苏、鲁两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作为衡量外商直接投资的指标,并且为消除汇率变动的影响,本文按照当年人民币中间汇率将外商直接投资历年总额换算成人民币。
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均用价格或投资指数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实证研究以2001-2016年苏、鲁两省相关经济数据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各变量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统计结果
本文采用LLC、ADF、PP三种检验方法通过eviews10.0对所选取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变量Ln(FDI)截距项在三中检验方法下有两种检验方法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通过检验,所以可以认为变量Ln(FDI)截距项平稳,其余各变量截距项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可以对面板数据直接进行实证分析。
表2 LnY、LnL、LnKd、Ln(FDI)单位根检验结果
1.模型选择。与混合估计模型相比,是否有必要建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可以使用F检验进行模型设定检验,从而避免模型设定误差,提升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H0:β1=β2=…=βi
H1:α1=α2=…=αi,β1=β2=…=βi
通过计算F2=13.6107>F(4,24)=2.78,所以拒绝假设H1,继续检验假设H1。
通过计算F1=17.8992>F(3,23)=3.01,假设H0被拒绝,因此选择变系数模型来拟合样本数据。
2.计量结果。由于本文样本数据截面数少于解释变量个数,选择固定效应进行估计比较合适,所以本文不做Hausman检验,直接建立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Eviews 10.0对选定的面板数据所测定的结果见表3:
表3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汇总表
从表3可知,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可测系数和调整后的可测系数都很高,各为0.9924和0.9902,各变量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F统计量值很大,模型F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000,说明该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高。
比较苏、鲁两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1.两省LnL的回归结果均为正值,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劳动力要素对两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推进作用。苏、鲁两省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4和1.13,且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在3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中最大。本文对此的解释是,研究期内恰逢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为两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本。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城市化进程,虽然山东省均落后于江苏省,但两省之间的差距远远小于两省历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2.两省LnKd的回归结果均为正值,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内资对两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推进作用。苏、鲁两省内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用的计量结果分别为0.40和0.60。不难发现,在计量分析模型四个变量中,两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历年产值的差距最大;而在三个自变量的回归结果中,两省内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弹性系数的差异最大。由此推断,随着两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内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弹性系数可能将会呈现一直降低趋势。
3.两省Ln(FDI)的回归结果均为负值,分别为负的0.54和负的0.73,并且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两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显著的挤出效应。这一结论与很多学者坚持的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弱于行业间溢出效应的观点基本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后导致了市场的挪用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为了保持对内资企业的技术优势而刻意加强了技术保护,因而在行业内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在三个自变量的回归结果中,两省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差距居中,大于劳动力要素,小于内资要素。计量结果显示,江苏省的挤出效应明显强于山东省,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挤出效应也存在着区域差异。
本文利用山东省和江苏省2001-2016年的经济数据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两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差异。研究发现: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对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基于两省经济社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差异,各要素对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存有差异;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对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且对于山东省的负面影响小于江苏省,两省的水平差异较大;三是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产生积极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两省的水平差异不大;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具有积极影响,对于山东省的积极影响大于江苏省,外资对苏、鲁两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山东不仅是党的十九大后批准的第一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同时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性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其核心是以四个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四个化(产业智能化、智能化、跨境融合、品牌高端化),其中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也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从经济发展实际看,营商环境的优劣是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一,政府应当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方向,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尤其要注重技术含量高、溢出效益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高技术人才。第二,完善市场机制,营造开放、自由、稳定、透明的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同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加快推动《外商投资法》落到实地,健全负面清单,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国企业的利益,对标国际准则,营造国际一流的国际投资环境,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减少外资的顾虑。第四,借助自贸区的浪潮,形成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开发格局,优化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快自贸区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深化区域间内外资企业的关联效应,提高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
2.不断优化外资结构。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额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从实证分析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鲁两省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呈抑制作用。其可能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滞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的投资回报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不能立即反应于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跨国独资公司以其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规模优势给两省的本地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密集度和溢出效应较高的行业持保守态度。
3.提高人才集聚效应。由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的数量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从业者的增多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的流动,又提高了技术外溢效应。实践中,人力资本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政府应大力实施人才策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资本投入,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培养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新技术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为技术专利多、创新成果多、科研投入资金多的企业给予税收和政策方面的优惠,增强我国自主研发生产能力。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增加金融支持力度。外商直接投资落户中国后,其形成的资本累积效应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政策范围内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是吸引更多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落户山东的有力举措。二是增加创新基金和科技费用的支出。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可以有效引导企业的进入和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性,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造能力,特别是给予高技术产业企业开办研发机构较大的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集中力量投资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医药健康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注重扶持“四新”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