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新华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可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进行历史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将有效教学的理念渗透到历史教学课堂当中,以此可以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历史教学,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高效导入;影视资源;合作探究
随着有效教学的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全面渗透,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之时,需要积极探索进行有效历史教学的策略,以此可以将多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从而不断助力高效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构建。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以有效教学的理念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能够高效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不断促进现代化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对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一番阐述和说明。
一、设计高效导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之时,已经逐步摒弃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积极探索了能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其中,导入环节作为新课开始的环节,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设计高效的导入,以此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并能够让学生深入探索教材新知识。
例如,以《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为例,在进行新课的引入之时,我先为学生循环展示了一些与文艺复兴有关的作品以及内容的图片,并在展示的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了背景音乐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英文版)。然后,我为学生简单介绍了《我的太阳》这首音乐,并对学生说道: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的思绪驶向了以自由和文明著称的国度——意大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14世纪前后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此为学生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开始了新课的讲解。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高效的导入,比较自然地为学生引出了教材当中的新知识,促使了学生进行新课学习的压力的降低,获得了新课教育与教学的双赢。
二、引入影视资源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与不断普及,历史影视资源已经成为了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为学生补充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引入影视资源,以此可以让学生快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并能够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提升,不断助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例如,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我的1919》这部电影,以此使学生对五四运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结合电影以及教材内容,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导火线、经过、意义等的内容进行了探究。最后,我为学生讲述了教材当中的有关知识,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了解答,以此不断巩固了学生掌握的教材知识。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引入影视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了教材知识,唤醒了学生探索教材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组合作探究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其中,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春风,增添了历史教学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动力,不断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以《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我先为学生出示了以下自学提示:1、查阅与近代中国服饰变化有关的资料。2、查阅与近代中国报刊、电影变化有关的资料。3、查阅与近代中国移风易俗变化有关的资料。然后,小组学生自主选择了本组想要查阅的课题,并按照一定的分工进行了此次查阅活动。之后,我让小组学生在课堂当中展示了本组查阅到的资料,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了提问,以此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合作探究了以下问题: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呢?以此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这样,教师通过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教材当中的知识,增強了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信心。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之下,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历史教学,从而不断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设。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并要通过设计高效导入;引入影视资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从而能够早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明娜. 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 孩子天地,2017,000(004):P.26-27.
[2] 邢善军. 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