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在新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中,高校的课程与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并非依赖于单纯的静听、默视或心灵默记,而是体现为问题解决的探究实践和交往互动的社会性实践。[1]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风景为之一变,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习的协调者”。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不仅为“信息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保障,也为跨学科素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2]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创新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热点。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供给不充分,高校的一些公共课程采取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目前,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需进行根本性变革。
传统的高校大班课堂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形成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现象,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师生间存在知识势差,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沟通,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灌输者”向“帮助促进者”转变,学生角色应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建构者”转变。教师采用引导和帮助支撑学生的深入学习,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及知识经验的重新整合与生成,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教师评价学生的维度看,在传统的大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考核内容主要是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情况。平时考核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努力程度,鼓励学生的课堂提问与独立思考。归根结底,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个人经验和观察,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期末成绩往往依据传统的纸笔测验测评学生的学习结果,由于很多学生往往等到期末考试前突击重点内容,此时的分数已不能作为准确考量与评判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
从学生评价教师的维度看,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在每学期末对授课教师和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网上评教活动(简称“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发现自身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时间安排上,学生评教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这属于总结性评价,学生评教结果对刚刚授课结束班级的教学改进已失去意义。
现代评价制度强调发展性评价,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全面考核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内容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提升综合能力转变,评价功能从总结性功能向形成性功能转变,评价方法从强调测验分数向多层次全方位转变,评价标准从统一标准向多元化标准转变,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和标准衡量所有学生。为了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不仅应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还应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一定的课时条件下,教师关注如何提高高校大班教学效率,却忽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培养。以我校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统计学》为例,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全校师范类本科学生,他们已经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基本掌握了函数、概率、空间解析几何等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数学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教育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建构学生的统计理论体系和统计方法,培养学生在教育研究中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在课上,教师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分析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教育统计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及应用性价值。但是该课程总共仅有32学时,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分享,必然会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教育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再到终身学习。技术带来的快速变革对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对新环境的应对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必要的背景知识是开展学习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想象力,事实性、过程性知识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提升的必要条件。学校需要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效的智慧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思维提升和价值引导。
2016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华中师范大学‘微助教’为何这样火”的新闻报道,在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田媛老师开发的“微助教”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微助教”)获得高教界的认可和好评。遍布20多个省份500多所高校的4,700多名教师,在“微助教”平台上开设了4,500门课程,覆盖学生16万人,开展课堂互动90余万人次。[4]“微助教”是一款面向高等教育的课堂在线互动工具,可为大班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互动支撑。
“微助教”是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面向高等教育的课堂互动工具。“微助教”不是一个APP,而是基于微信的应用,在操作上,用户使用“微助教”的门槛低,付出的成本少,交互设计简单。“微助教”不需要教师和学生下载任何APP或电脑插件等,不需要学校管理者提升课堂硬件设施,不增加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强调操作简便实用。
“微助教”具备资源库、GPS定位签到、点答、答题、讨论、课堂反馈等功能。在利用“微助教”辅助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上传课堂资源(PPT课件、视频、作业等)、学生签到、答题、参与讨论、学生互动,并即时统计学生的参与率和答题正确率,调整教学方法,调动课堂气氛,实现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互动与过程性评价。“微助教”可实现与传统大班课堂的无缝对接,在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实现对大班课堂高效率的精细化管理。[5]“微助教”作为教师的小助教,是实现精彩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好帮手。
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公共基础课《教育统计学》,授课对象是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学生,共计126人。研究目的是构建《教育统计学》“微助教”课堂教学管理平台,研究“微助教”在课堂互动、教法创新、过程性评价中的功能,丰富“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性评价路径,改变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形态,实现“互联网+课堂”新形态,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应用“微助教”的首要工作是让学生认识和关注“微助教”的公众号,完成注册,明晰“微助教”的使用流程与方法。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PC端利用“微助教”官网创建专属任课教师的教学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任课教师增加新课堂,创建《教育统计学》教学管理平台。这一平台涵盖课件、签到、讨论、点答、答题、互评、课堂反馈、作业等功能,如图1所示。在新学期初,教师提前将《教育统计学》课程的“微助教”教学管理平台的二维码放在PPT上,请全班126名学生利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实名制关注,注册加入《教育统计学》班级,注册内容包括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等信息,以便于系统按照学号排序、签到、点答及平时成绩等的整理。
图1 “微助教”平台中的《教育统计学》教学管理平台
课前教学资源准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教师提前将教学所需的课件上传至“课件”模块。学生在上课前可以通过手机端查看PPT进行课堂预习,在课后,学生也可以进行复习,避免出现学生在上课时一直拿着手机拍课件而忽略听讲的现象。
第二,教师提前将作业题目上传至“作业”模块,教师可以依据课程内容设计作业题,例如《频数分布表的制作》《相关分析》《卡方检验》等。
第三,教师提前设定讨论话题,将学生们需要讨论和注意的主题发表到“讨论”模块。开启讨论后,学生直接在手机上输入文字或图片,点击发送按钮,参与讨论。话题讨论可以在上课前、上课中进行,也可以在上课后进行;可以选择实名制,也可以选择匿名模式。如有需要学生可以在讨论模块中给教师留言。在讲述《概率及其分布》中正态分布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必须用到教材中的附表查询数据,为了避免学生上课忘记,教师在讨论模块中可以提醒学生们准备好教材或其他具有《正态分布表》的参考书,以便于上课应用。
事实上,要求学生课堂签到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课堂的方式。现在大部分课程考核关注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权重越来越高。在平时成绩的分配中,学生考勤、课堂回答问题等情况都是重要参考依据,可采取量化的方法。
与以往用学生名单点名相比,使用“微助教”通过手机微信签到更便捷,在课间休息的五分钟就能完成,节省上课的时间。为防止舞弊,教师可以限定签到时间,同时打开GPS定位签到,以教师为圆心,方圆1,000米之内签到有效,超出这个范围视为无效。实施GPS定位签到,可防止旷课的学生在教室以外的地方进行签到,准确记录学生的出勤率。签到开启数秒钟之后,教师和学生都可在教室的多媒体大屏幕中看到学生到课情况,如图2所示,包括出勤总人数、出勤率、签到学生名单及未签到名单。如果有错误,教师可以修改签到状态,全面保障学生出勤的精准度。
图2 开启GPS签到
图3 课堂“开始抢答”和“随机点人”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需要请学生回答问题。任课教师使用“微助教”的“开始抢答”和“随机点人”的方式开展课堂答题与讨论,学生即可在手机端点击抢答,参与抢答,并给点到的学生评分,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真实记录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活动,用数据说明谁是课堂上活跃、学习投入的学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热情,如图3所示。
在“微助教”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对教师和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在“课堂反馈”模块,教师提前设置好题目,向学生一键发送课堂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内容进行实时反馈。根据反馈数据曲线,教师及时诊断教学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图4所示。
图4 学生对课堂教学反馈结果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及时检查、统计学生的学习结果。“微助教”将学生成绩以数据和表格的形式展现,为教师提供准确的可视化数据,便于教师课堂管理,如图5所示。此外,在“微助教”中,学生的签到成绩可以导出,并以EXCEL表格的形式进行下载,这有助于教师将其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
图5 学生作业成绩情况
“微助教”以信息化教学方式破解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增强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控制与评价,主要显现在以下四方面。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基于“微助教”,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与思考问题,像打磨产品一样打磨课堂,争取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善尽美,实现完美衔接。在上课前,教师把课件、作业等学习资料上传到“微助教”中,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实现师生教学资源共享。在课堂中,教师使用“微助教”的GPS定位签到,准确记录学生的出勤率。基于学生在线答题和讨论、课堂研讨、平时作业等功能,师生互动增强。在线下课堂上,教师更多地关注对课程重难点的讲解和答疑,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知识的现象,拓展学生学习的事实性和过程性,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拓展抽象思维。这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形态,应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实现“互联网+课堂”新形态和混合式教学。
利用“微助教”,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互动,养成“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讨论+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生的专业志趣,实现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提升大班教学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分配主要依据个人经验。而利用“微助教”,可以记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程数据,为教师提供准确的结果和可视化数据,量化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学生可以及时上传课堂作业及问题答案,根据学生的错误率决定下一步讲课的内容,有助于教师进行精准教学。
学生及时有效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诊断教师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开辟了师生过程性评价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