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推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问题与对策
——以“部省合建”高校为例

2020-07-20 11:51娜,崔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师生信息化信息技术

王 娜,崔 佳

(1.衡水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系,河北 衡水 053000;2.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教育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处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以及管理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91年,美国率先推进了信息化进程,加速教育的数字化革命。[1]随后,各国逐渐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我国,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的理念;2019年“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被写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引领我国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是我国步入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

教育信息化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机遇。地方综合性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可助力地方综合性大学逐步实现教学、科研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目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地方综合性大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受区域经济所限,导致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师生信息素养及教学理念变革等相对滞后,阻碍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发展之始: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

自1999年以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坚力量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招生规模、新专业开设数量逐年增长,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而在其飞速发展的背后,部分学校存在着基础教育设施、教学资源欠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它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之辅助教学与科研,为自身资源储备单薄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2018年,教育部在13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份(以下简称“中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建设14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以下简称“部省合建”高校),其目的是为提高中西部高校的发展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目前,14所“部省合建”高校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中心、精品课程等网络学习空间,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如表1所示。此外,“部省合建”高校还通过学分互认等方式拓展优质教学资源,如超星尔雅课程、世界名校视频资源、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edX、Coursera等,这既拓宽了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又为学生提供了接受高质量教学资源的机会,为实现教育均衡提供了重要保障。

表1 “部省合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首先,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课堂限制,促使地方综合性大学重新评估教育专用资源,并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其次,教学方法也从单一的讲授法发展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多元教学方法。再次,教学评价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得到精细化的分析数据。最后,教育信息化有助于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教育者不再是信息的独有者,学习者与教育者在信息获取方面趋近平等。总之,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改革,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以单一的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目前,“部省合建”高校均在积极推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部分高校甚至创建或引入多个教学平台。同时,“部省合建”高校通过举办教育信息化论坛、参加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组织教学经验分享会、主持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空间,探索与尝试新型信息化混合教学模式。如郑州大学借助“智慧教室”项目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并于2018年底举行“第一届混合式教学大赛”,彰显学校践行信息化教育的决心。

(三)以教育信息化延展学习范围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以“互联网+教育”为发展方向的教育信息化,使得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一部移动终端,一个网络接口,就能实现学校、教师、课程、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任选,颠覆了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部省合建”高校利用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延展教与学的范围。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小知识点,制作优质课程资源包,并提供评测方案。学生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并通过网络进行自学或合作学习。其中,信息化平台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程讨论和交流提供资源与空间,将线性的、有时限的课堂教学扩展到无限。如云南大学创建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各院系老师可在线上提供课程资源,学生既可在线上自主访问、学习,也可在线上提交作业。

(四)以教育信息化提升管理效率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涵盖教学、学科、实验室、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查阅官方网站及相关新闻报道发现,“部省合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路径基本一致,均从基础校园网络建设开始,各教学单位和教辅单位分而治之。随着学校人数逐步增加,教学管理日趋复杂,教学管理正借助于教育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从单一孤立的部门管理转向统一高效的智慧校园建设。各“部省合建”高校均采用“一卡通”、在线课程、专属管理等功能,初步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的统一化,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系统和资源的网络化、智能化整合,如表2所示。为后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深度挖掘奠定基础。

表2 “部省合建”高校官方网站检索和当地新闻结果量化表(单位:所)

二、发展之困:地方综合性大学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发展意识不足

顶层设计涉及到观念制度等因素,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层次和方向。一份针对117所高校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调研中指出,80%以上的院校虽设有分管副校长,但缺乏对信息化设备、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既未制定专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未招聘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2]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不足,致使管理部门划分混乱,造成管理和调度分家,难以最大限度助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虽然“部省合建”高校均已建成数字化校园网,并追加资金投入、拟定建设标准,但多针对校园网络升级、“一卡通”完善和慕课平台链接的供给,对促进信息化过程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师生素养提升、学科信息化融合等方面涉及较少。

(二)师生信息素养匮乏

师生信息素养水平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标。“部省合建”高校师生信息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信息思维方面,虽然学校提供智能教室、数字教学等资源,但是师生习惯于沿袭传统教育惯例,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不敏感、信息更新意识不强、信息化手段使用率低等方面。在信息知识和能力方面,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盲目轻信而不能客观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鉴别和评价;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方面,师生存在不能有效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情况;生成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匮乏,缺乏在多种信息交互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信息生长点的能力。

(三)信息化融合程度低

“部省合建”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涵盖数字化设备、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宽带提速、数据中心建设、MOOC资源平台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开发等方面。目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初显成效,但信息融合需进一步提升。首先,信息化教学资源繁多,“部省合建”高校或建设或引入多个教学平台,提供大量教学资源,造成教育信息冗余,导致学生无法精准定位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其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存在“课堂搬家”及“拓展不足”现象,缺乏后续的数据服务和信息交流,比如交互式答疑、学习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导致学生主动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愿很低,并且教学资源多基于课程或教材,无法满足学生拓宽视野的需求。再次,校际信息化合作程度浅,学校之间联合开发教学平台、打造精品课程、共享科研资源、互认学分等情况较少。从现有资料分析,仅郑州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西藏大学等“部省合建”高校推进与高水平院校的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工作,“部省合建”高校的教研资源共享、开放、交互和协作融合之路仍任重道远。

三、发展之路:地方综合性大学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

(一)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

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科学而系统的规划本校信息化顶层设计,建立统一领导、规范管理、分工协作、全员参与的机制,打造高水平、协作化的智能高校信息服务平台。首先,树立全员教育信息化意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学校领导、管理部门、教育科研人员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学习新理念、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教学方法、适应新学习方式,以全员愿景引领学校发展。其次,建立教育信息化制度。学校需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人员具体分工,为部门间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应为学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机制,提高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意识。再次,构建智慧校园。建设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以移动无线网络为基础的智慧校园,为满足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需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高能效的服务。

(二)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师生对信息化观念的接受程度、应用程度、推广普及程度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内驱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势在必行。学校应培养一支善于组织信息化学习内容、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教师队伍,能够将新型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确保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这既可强化信息化理念,又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同时提升校内培训师资水平。如美国的eMSS教师在线学习项目,通过采用学徒制和在线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师指导项目,为新任教师提供专业指导。[3]虽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有长期网络应用经验,但信息获取、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仍旧比较匮乏和零散,需要加以系统的引导,提升其获取、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存与终身发展的能力。[4]除此之外,基于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师生皆需增强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储备。

(三)深化信息化融合程度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关系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意味着要超越点缀式、表面式的信息技术应用,而非仅看作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首先,以信息化为支撑重构学生学习方式,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精准学习支持,推送适配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构建适配学习环境、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全员高层次参与度。[5]其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获取学生认知和学习特征,进而探索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策略,解决传统教学中规模化和个性化教学的纷争,继而建设更多质量高、应用效果好的课程。再次,以信息技术为渠道,扩大校际间的教研合作,探索跨学校、区域的新型合作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师生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