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课例比较研究

2020-07-20 08:49杨高旺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王君湖心亭张岱

杨高旺

(河北省大城县教育和体育局,河北 廊坊 065900)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本文选取特级教师王君与潘庆玉的两个教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为语文教师的散文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比较

首先,对王君和潘庆玉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见表1)。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以《课标》作为前提确定的,具有科学性。其次,在《课标》的基础上,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根据教材制定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小品文,文中对雪景生动的描绘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因此,两位教师在教学目标上都提到了让学生体会文中雪景的美。另外,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也是本篇课文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两位名师也都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张岱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1 王君、潘庆玉的教学目标

尽管王君老师和潘庆玉老师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相近,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王君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教学思路清晰,以“奇景”“奇人”“奇情”三部分贯穿课堂,注重学生参与,重视课外拓展延伸,教学目标侧重点放在了对“奇人”张岱的认知上,体会其寻找孤独的超凡情怀。潘庆玉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以“游”字贯穿,从“读中游”诵读文章之美,“画中游”体会诗情画意,“镜中游”体会写作之精妙,“梦中游”感悟作者情思,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对白描手法进行探究,进而解读白描手法背后的美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比较

由于王君老师和潘庆玉老师的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各人擅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也不同,因此教学过程也不尽相同。在课堂导入环节,王君老师先从课文中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入手,如“毳”“沆”“砀”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字词含义,为后面疏通文意奠定基础[2]。而潘庆玉老师则从介绍作者张岱入手,从“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开始讲解作者的生平,引发学生对才子张岱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了解了张岱的经历后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在整体感知环节,两位教师都强调了文言文的诵读,以读代讲。王君老师在此环节重视朗读指导,特别在朗读人物对话时,辅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喜曰”一句,指出人物的语言是朗诵的抓手,让学生说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言外之意,在诵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变化。潘庆玉老师则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文本与音乐相契合,结合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对张岱笔下的雪景以及空灵的境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课文精读环节,两位教师都较为注重文本的细读,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意。王君老师是从张岱见到金陵人这一场景进行深入分析的,她先问学生作者见到金陵人的心情是遗憾还是喜悦,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寻找答案,在学生给不出相应答案时,便引导学生阅读原文中的相应语句,如文中的“拉余共饮”“强饮”,说明张岱并不是心甘情愿加入酒局的,张岱询问金陵人姓氏时,对方却答非所问,不愿意交流,说明作者在当时的心情并非喜悦。潘庆玉老师则是通过“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话中的“与”字开始激发学生思考,通常“与”字的位置应该在最后一个词前面,但本句中却在句子的中间。潘庆玉老师从视觉角度,开始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看到的景象,“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船上之人朝船外看,而“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是天地视角下的小船。由此呈现出张岱在文中体现的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

《湖心亭看雪》一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两位教师在课堂的最后阶段都设有相应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感情。王君老师将文中张岱的感情解读为“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君老师使用了一些课外拓展资料,如《王子猷雪夜访戴》以及李白和柳宗元的诗等,向学生展示了文人雅士对孤独的追求,她还推荐了一些课外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张岱表现的那种超脱的雅趣[3]。潘庆玉老师则是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一些隐语来使其明白张岱所表达的情感,在“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中,金陵是明朝的古都,但如今一切大好河山也都改朝换代,“客此”说明张岱心中觉得自己是客居在这个世界上,这里体现出作者对西湖的情深与客居于世的沧桑感。总之,两位教师对文中的感情解读不同,但都使用了合适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效果比较

两位名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各具特色,教学内容合宜,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活动充分,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巧妙过渡,不仅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酣畅淋漓之感,更能持续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效果的共性

两位名师都从文言文的“炼字炼句处”打开文本,从文言字词的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抒之“情”,都在追求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的真正统一。首先,两位名师都选择了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与”以及量词“痕”“点”“芥”“粒”等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提升。其次,两位名师都非常注重对文章的诵读,在朗读训练中带领学生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此外,两位名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张岱是极具才情之人,对美有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两位名师都抓住文本中很重要的一个“痴”字,引领学生“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在课堂的起承转合中感受到张岱文字的“真”“痴”和“淡”,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效果的差异

两位名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略有不同,因此,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教学效果也存在一些差异。王君老师的课例有一个精彩的片段,即从张岱与金陵人相遇的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张岱当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反复推敲文中的字句,最终发现“拉余同饮”“强饮”等线索,得出张岱当时并不是心情愉悦地加入酒局的结论。王君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读张岱与金陵人相遇时的片段,学生大声说出:“吾等均乃热爱自然之人!吾等均乃不凡之人!吾等均乃爱好静思之人!吾等均乃超凡脱俗之人……”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个人见解,深入思考文本奥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创青春活力,体验青春状态,实现青春生命价值的场所。

潘庆玉老师则是从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入手,从文中第一段的“淞”字引导学生去想象文中的西湖雪景图,再从第二段的“有两人铺毡对坐”入手,问学生为什么不说是“见两人”,引导学生给出答案,即张岱靠岸、上岸、走向湖心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继而让学生想象文中描述的张岱从上岸发现亭中人的整个画面,体会张岱当时惊讶、喜悦的心情。潘庆玉老师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构建、去还原,甚至去创造文中的景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作者的心情,也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结语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讲解、句句分析”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课例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对促进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王君和潘庆玉两位语文名师执教《湖心亭看雪》的课例,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提取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发意义,以期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王君湖心亭张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芦芽又短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湖心亭看雪
漂流记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