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7-20 08:4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助残服务平台志愿

徐 天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2016 年国务院在《“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扶持助残志愿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支持引导其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1]。近几年,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了有效帮助[2],也营造了良好的助残志愿服务校园氛围。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3],目前的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还面临着较多问题。本文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整合与调控助残志愿服务资源,推进“互联网+”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健康快速发展,激发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新活力。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助残志愿者服务的必要性

“互联网+助残志愿服务”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深度融合。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域和模式。首先,“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限制[4],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整合,为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化宣传和成果展示,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其次,大学生助残志愿活动以无偿奉献为宗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根据残疾人需求大数据统计,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对助残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更为精准,服务内容更符合残疾人实际需求,从而增强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成效。最后,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对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现状

(一)缺乏优质的志愿服务平台

当前,各高校对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度不够,导致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志愿服务招募信息发布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多高校在招募志愿者时还是习惯性使用微信群或者QQ 群,信息传播范围和力度有限,导致很多有参与意愿的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招募信息,从而错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又如:某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公布在某服务平台上,但由于服务平台管理员的不断更换,导致很多已变动信息未能实时更新,导致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长期陷入等待服务对象资源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供需对接工作效率。

(二)志愿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大学生志愿者拥有年轻活力、具有奉献精神及较高专业素质,是当前我国助残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但当前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高校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缺乏较完善的对接平台,所开展的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基本上以学校附近的特殊学校、康复中心以及福利院为主,从而导致助残志愿服务供需资源无法匹配。同时,由于缺乏全面的志愿者信息数据统计,人员分配不合理,导致助残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

(三)助残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不全

虽然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无偿奉献的公益活动,但通过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激励措施,对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评价反馈,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但当前很多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主要是通过组长统计个人志愿活动的时长进行排名来发放荣誉证书或奖励学分,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提升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助残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点,要求助残志愿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当前由于时间关系,部分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并未经过专业的助残服务培训,在助残服务形式、技能等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例如:许多高校组织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到当地福利院、养老院开展义务劳动,服务活动开展时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真正满足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助残志愿服务成效一般。

三、“互联网+”助残志愿服务优化对策

(一)构建“互联网+”的助残志愿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 等新媒体的服务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图1 所示,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到愿意参加助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并定期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传和报道,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同时,通过该服务平台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实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精准对接,提升助残志愿服务供需之间的对接效率。除此之外,服务平台还可定期推送助残志愿服务培训的微课视频,在助残志愿服务前对参与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助残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使助残志愿服务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图1 “互联网+”助残志愿服务平台

(二)优化互联网资源配置,加强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管理

首先,通过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志愿汇APP 等)发布和宣传助残志愿服务信息,改善有意愿参加助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资源信息获取情况,同时,将助残志愿活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参与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其次,在志愿者组织管理方面,通过新媒体技术精简志愿者招募环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将志愿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管理,从而形成全国助残志愿服务数据库,并从中挑选和培养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骨干,提升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水平。最后,各高校助残志愿者组织还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单位的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之间互相交流,打破传统助残志愿活动范围的局限性,扩大助残志愿服务群体的覆盖面。

(三)创新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契机,创新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在“互联网+”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利用志愿汇APP 中的“助残志愿服务”模块设定学分,通过志愿汇APP 记录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时长的情况,活动时长越多,积分累计也越多,对学生参与助残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将助残志愿服务与高校实践学分相结合,进行实践学分认定,同时,也可作为发展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学生干部、评奖评优的考核依据。此外,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助残志愿活动成果展示中选出先进典型,在服务平台进行宣传学习,增强优秀助残志愿者的荣誉感,引导助残志愿者积极投身助残志愿服务建设。

(四)建立助残志愿服务专业化培训平台

对大学生助残志愿者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是保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此,可以成立高校助残志愿服务系统培训指导中心,通过多渠道和专业化培训方式,促进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在开展助残志愿者相关技能培训的同时,利用学习通(MOOC)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助残志愿服务课程,通过实施混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线上线下课程学习,使学生做好助残服务的前期理论和技能准备。

“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高效、便捷优势,实现传统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实现的功能,有效优化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质量,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全方位发展。

猜你喜欢
助残服务平台志愿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以志愿,致青春
高校财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贾茹 爱心助残 彰显民企风采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福建助残福利事业拓新局
基于自媒体的编程服务平台研究综述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