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是因为高考中作文占据的分值较大,更因为中职生需要拥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学有所用,以文字记录并构建多彩的生活。本次研究对提高中职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作文能力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的综合体现。特别是在中职阶段,在新高考等的影响下,对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检验已经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更侧重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理念、文学文艺素养等的考察。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味地让学生练习一些写作技巧是不行的,要注意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细致观察,养成习惯,打好作文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抛开个人的天赋潜能不谈,作文想要写得好,多观察、多积累是没错的。在中职阶段,同学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也可能没有特别丰富的人生经历值得回味和深思;但可以形成一种多看、多记的好习惯,为写作文打好基础。
细致观察,从一个人、一件事上观察到更多的内容,积累到更多的素材和感想,并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不失为作文教学的有效方式。老师会在设置一些课题,让同学们围绕某个场景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随笔。比如食堂,老师提醒同学们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注意观察,并在自习的时候写下观察随笔,然后老师会随机抽选一些分享给大家,问同学们有没有感同身受,有没有可以补充的细节或者更丰富的联想。
有的同学写到过:“食堂阿姨打饭的时候很有技巧。一锅炒饭,或者一盆鸡蛋汤,阿姨使用勺子的手法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菜汤洒落,阿姨会用勺子以一定的角度快速入盆盛汤,然后在给同学打饭的时候做到快来慢去,以保证汤汁不洒落在饭盒外面。”这种细致的观察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是很好的观察体验。
二、 圍绕主题,讨论发散,锻炼学生的多元视角
针对同样的话题,学生的视角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大家看待问题的视角一样,写出来的文章主题、主张都一样,必定会大大降低作文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多元的思路视角呢?我认为,开展主题讨论,鼓励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培养多元视角思路的有效途径。
以话题“论《红楼梦》及红学发展的现实意义”为例,这是基于对《红楼梦》这部小说节选片段的阅读鉴赏而提出的问题。它属于讨论话题,但其对思路视角的拓展在写作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个话题其实是在让同学们考虑红学的研究价值。我们知道,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名家都对研究《红楼梦》热情高涨。那么,作为一部小说,它有那么大的研究价值吗?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老师提醒大家,可以从文学的鉴赏、写作技巧的研究、写作文化和思想感情的传承、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等视角去思考。也可以从我们支持或者反对大量做红学研究的表态去思考,并给出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
老师的适当引导,让同学们的思路得到拓展。老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理性的论证。我们甚至利用互联网去查询了一些资料,阅读了一些期刊文献,从中启迪更多的思路,寻找更多的素材。用这样的方式,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在作文的时候也就做到了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三、 融入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作文真挚动人
丰富而真挚的感情是让作文有质量、有内容,引起共鸣的重要条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并以感情去启迪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字词句的组织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不会给人以干巴巴空洞乏味的感觉。
在感情的激发方面,我认为融入情境很重要。比如一篇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文,老师要把同学们带到一种情境中去感受国家的伟大,感受作为公民的使命。我们可以给同学们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让学生从视听感受中激发情感;可以查询关于各个行业领域为国家做贡献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让同学们从感情上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根据写作的题材不同,方向不同,我们启迪感情共鸣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总之,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有真挚的感情抒发,带入情境的教学才能让同学们有真情实感,并写出情绪饱满、感情动人的文章。
四、 结语
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它是情感的抒发,也是文采的绽放,更是思想的升华。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拓展教学思路,充分启迪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做出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海涛.中职语文作文序列化指导:探究作文课堂指导模式及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75.
[2]肖珍.“豫时孙摩”,以人为本:从《学记》“大学之法”四原则谈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80-81.
[3]吴雪梅.新教育理念下的中职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43+45.
作者简介:
李鹏,甘肃省定西市,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