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包含了事物、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重要的信息,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明确学习的内容。训练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结构,让阅读更具目的性,提高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题目;语文阅读;问题意识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导入给出课文题目后,开始认字,疏通文义,分析课文,很少有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设疑。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题目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始,也是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文章的中心,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类型进行设疑:
一、 以物为题
以某一样事物作为文章的题目,根据题目的信息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话题,找到阅读文章的一个切入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
单纯写物的题目。有些题目单纯只写了事物,没有描述事物的特征,如《燕子》《荷花》《蜜蜂》《小虾》《一块奶酪》《赵州桥》等,对这种类型的题目进行设疑,要引导学生根据写物类文章的特点进行设疑,提出疑问:这篇课文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是通过什么来写的?比如针对题目《燕子》设疑:本文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通过写燕子的什么来写出这些特点?通过这样设疑,让学生抓住阅读文章的支点“燕子”,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描写事物特征的题目。有些题目不仅仅写了事物,还点明了事物的特征,比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直接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设疑,直接提出疑问:为什么事物会具有这个特征?如:水泥路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老屋为什么倒不了?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通过对题目进行设疑,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解文章主旨。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知道这篇文章应该是写了一条水泥道,铺满金色巴掌是这条水泥路的特征,不太符合生活邏辑,要引导学生对水泥道的这个特点提出疑问,在阅读中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设疑,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理清脉络结构,为情感的分析性奠定基础。
二、 以人为题
以人为题,如:《司马光》《剃头大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从题目就可以判断这是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人的特点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对人物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写了这个人的哪些事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概括事件和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设疑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明确阅读的目标,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司马光》,引导学生进行设疑:司马光是什么人?本文写了司马光的哪些事情?通过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的什么性格特点?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三、 以事为题
《不懂就要问》《在牛肚子里旅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变成了一棵树》等课文,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叙事类的文章,这种类型的课文,要先让学生了解叙事的六要素,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有关六要素的问题,在阅读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相关的要素,并找出这件事情的特殊之处进行设疑,为情感的分析打好基础。比如: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蕴含的信息,先根据六要素进行设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我会变成了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关键词句答疑,利用简洁的语言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机构,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让阅读更具到目的性和趣味性,提高阅读的效率。
四、 抓题目中的关键词设疑
小学三年级语文很多课文题目比较详细具体的描写出了人物、事件、事物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自主思考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关键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情感的分析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具体描绘人物、事件、事物的关键词进行设疑,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我们奇妙的世界》抓住“奇妙”进行设疑:为什么说我们的世界是奇妙的,表现在哪里?《惠崇春江晚景》抓住“春”“晚”两个特点进行设疑:描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晚景体现在哪里?《带刺的朋友》抓住“带刺”这个特点进行设疑:既然是朋友为什么是带刺的?《听听,秋的声音》抓住关键词“秋”设疑:课文描写了哪些秋天特有的声音?通过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设疑,可以让学生快速找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五、 抓题目中的矛盾点进行设疑
语文课文的有些题目的信息会与生活习惯或逻辑相矛盾,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矛盾点进行设疑,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阅读的支撑点,找到感情的基调。比如《不会叫的狗》生活中的狗正常情况下都是会叫的,为什么说狗不会叫呢?不会叫的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知道狗不会叫的原因,以及它因为不会叫而跟公鸡、乌鸦学叫的过程,让学生概括出狗不会叫所引发的事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也让学生体会小狗的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从题目开始,培养学生学会对题目进行分类,了解不同题材题目类型的特点,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矛盾点进行设疑,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让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为情感的分析奠定基础,找到阅读文章的支撑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顺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9(7):89.
[2]王廷安,姜治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研读课文题目着手加深理解[J].教育现代化,2018,5(13):345-346+358.
作者简介:
邓桂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校椅镇罗村村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