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得趣,得言,得法”

2020-07-18 15:53曹佐彤
读天下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激发兴趣

摘 要: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进行“体验作文”,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体验作文”,旨在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情境体验之中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方法。若老师能精心策划,讲求策略,学生自然能在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得趣,得言,得法”。

关键词:体验活动;激发兴趣;渗透写法;丰富语言

三年级处于习作起步阶段,开始写成篇的习作。学生普遍对有畏难情绪,感觉远不如一二年级写话阶段“好玩”,习作兴趣与表达欲望均受到较明显的冲击。一方面,因为三年级生活阅历少,加上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是观察不得法,所以在写作中会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三年级孩子读书量有限,语言积累也不够丰富,难免会造成学生用词造句的困难,或在语言表达上“辞不达意”。反观当前教师的习作起步教学策略,更多的是关注“激情”与“激趣”,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方面却显得有点束手无策。同样的困惑也曾困扰笔者多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尝试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摒弃一些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习作时“抓耳挠腮”的“高大上”习作内容,增加了一些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体验作文”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何谓“体验作文”?简言之,“体验作文”就是将习作教学生活化,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多彩的生活情境体验之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境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正如日本的教育家小川太郎指出的:“作文就是要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结,写作文就是写来自学生自身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写出表达自己真实思想或情感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停。”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更是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积极融入生活、用心感悟生活,体验鲜活素材,才能让作文再现生活,让学生文思涌动,心灵飞扬。

“习作即生活。”这道理很显然。然而,情动未必辞发,生活未必能作文。作文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解决三大问题:“愿意写”“写什么”“怎样写”。这就是说,既要让学生保持浓烈的习作兴趣——“得趣”,也要让学生有丰富的内容可写——“得言”,还要渗透习作的方法——“得法”。因而,教师在甄选体验项目、设计活动内容等方面应该精心策划,讲求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 精心甄选体验项目,让学生活动“得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的孩子,富有童心、童趣,爱玩、爱模仿、爱动手、爱炫酷……是他们的天性,因而,在选择生活体验项目时,老师应该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甄选。

(一)贴近孩子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孩子们的创作,只有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让他们有所想,有所感,有想與同伴分享自己独特体验的“倾吐欲念”。然而,并非所有的生活活动都能激起孩子表达的欲望。相较而言,具有探究性、能引发学生好奇心、能让学生有成就感的活动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习作交流时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并非是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的,所得的体验也有差异,所以也应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并根据习作主题的不同,布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我们不妨先自己给这些活动分分类,再有计划地交叉布置。这样做,一是为了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二是保持孩子们长足的活动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分的:①观察类。如:观察水果、种豆芽;②动手操作类。如:做一味菜、做一个小实验;③参观类。如:游动物园、爬山;④情感体验类。如:养小动物、亲手做母亲节礼物;⑤想象类。如:看影片编故事、画画写画面内容……

表面看来,这样的分类,似乎与传统意味上的习作主题内容分类差不多,但实质上是区别很大的。这样的分类,考虑的是从孩子动手操作并产生独特体验的层面上去调动学生的参与兴味,唤起孩子的多种感官体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体验兴趣。

二、 巧妙设计体验任务,让学生自然“得法”

《语文课程标准》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倡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但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写成篇的文章,必然要考虑表达的顺序、描写的重点等。所以教师在布置体验任务时,应该考虑到写体验感受时有利于学生表达的因素,布置一些渗透写法指导的“关卡”与任务,从而达到体验活动有难度、有成就感,习作训练“有章法”的巧妙效果。

我在布置学生在家长带领下登黄旗山时,要求学生先在家长指导下画一张参观路线图,并在参观时停下来看风景的几个地点都拍上几张靓照,再传到班级群空间——这实则是为写作时参观顺序的“移步换景法”提前做准备;而要求学生对于美丽的画面要多拍几个镜头,可以先拍远景,再拍近景,并对主要景物拍上几个特写镜头,让大家共同欣赏——实际上,这就是为让学生在习作有描写重点、能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而悄然下功夫。

在布置学生观察水果时,我提前布置的几项任务则是:自己到水里店里买水果,了解不同水果的品种,向家长或店员请教挑选水果的方法,回家自己切水果分给家长,请家长评价自己挑选的水果。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学会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多种方法来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从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介绍,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的启蒙教学。

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时,教材上要求是让学生画一幅秋天的画,再写画的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尽可能选择不同的地点,画出连续的三四幅连环画图,如:秋天的天空、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森林,秋天的草地……这样一来,学生在按图画内容叙述时,就自然会做到比较有条理了——这是对学生写作时按“地点变换顺序”叙述方法的自然渗透。

三、 合理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表达“得言”

当学生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感受后,处于“悱愤”状态,有了较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此刻学生仍会受限于记忆中的画面模糊、积累的词汇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把经历过的生活体验顺利地转化成书面文字。此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激活孩子生动形象的画面,丰富孩子的语言,使孩子下笔如泉涌,心中的生活活动情境“跃然纸上”。

首先,可让学生口头交流,互相充实。当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体验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活动内容,同学挑刺。简单的活动(如小实验),可以现场演示,边演边说……先说后写,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很自然地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中下生而言)。

其次,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可利用手机或相机拍照、录像的手段,将学生的活动情景拍录下来,上传群空间,交流时可播放给大家欣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满足孩子们参与活动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表达与交流欲望;二是能唤起学生的再现想象,丰富学生心中的活动画面感。如果想更进一步提升孩子的习作技巧,我们还可以采用“看活动录相配声音”丰富声音描写,“黑白图涂色”丰富色彩描写,“听活动录音想画面”丰富动态描写,“活动过程的镜头快进与慢放”突出重点细节描写,“全景镜头推出与特写镜头拉伸”渗透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画面更清楚,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自然,写出的文章也不會干瘪了。

当然,由于生活体验活动大都是在课外进行的,而且大多需要大人的指导,因此,如果没有家长的热情参与,体验活动任务必定“无功而返”。而且,这些活动是基于为习作准备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任务完成的条理性、完整性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充分做好沟通,让家长明确体验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亲子”,更有为习作训练做准备的任务,在理解活动的要求与方法步骤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动员家长全程热情参与活动的用意,不仅仅是需要家长指导孩子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也是让家长成为孩子习作的忠实欣赏者与建议者——学生的习作,需要读者的欣赏,这才能激起他创作的欲望。

四、 结语

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从趣有益的生活体验活动出发,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乐于分享,并能逐步做到“娓娓道来”“绘声绘色”,那么,学生的习作就再也不会空洞乏味、杂乱无章了;从此,学生也将从此告别“习作的痛苦”。

作者简介:

曹佐彤,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激发兴趣
生活化让品德课堂充满魅力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谈如何让“体验”真正成为品德课堂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