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惠娟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尚处于逐渐形成的初始阶段,掌握起来更加困难。如果不注重这个教学特性,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课堂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84-01
数学因其抽象性,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尚处于逐渐形成的初始阶段,掌握起来更加困难。如果不注重这个教学特性,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在数十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形成了几点基本的遵循,通过实际教学的验证,效果是比较满意的。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愉悦的课堂氛围,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尽力让学生乐学会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数学因其抽象性,其带给学生先天性的兴趣缺失是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如何克服这个短板是任何一名數学教师必须跨越的壕沟。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把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挖掘出来,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当他们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处,而且天天与自己为伴,那种对数学的陌生感、神秘感立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求知感、熟悉感。譬如数学与货币、数学与食物、数学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联系,让学生在购物游戏等活动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有效地淡化了数学的枯燥性、抽象性。
二、把握好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相互转换
在数学教学中把握好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相互转换,把数学语言表达得更加直白,更贴近生活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转化如能做到自然、无缝对接,对课堂教学的氛围影响很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更要有熟练驾驭课堂氛围的技巧和能力,要做到口齿清晰、条理清楚、用词恰当,语气儿童化、艺术化,亲切自然,幽默风趣,如能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则收效会更加出色。如,在讲“两步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个题,儿子今年4岁,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6倍,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3倍,爸爸和爷爷今年各多少岁?一个同学的作法是4×6=24岁,24×3=72(岁),答语是爸爸和爷爷今年各72(岁),可是笔者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谁的爸爸和爷爷同岁?”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笔者指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强调如何正确写出答语,避免闹出爸爸和爷爷同岁的笑话。
三、紧扣课堂,精讲巧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扣课堂,精讲巧练。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素质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成效关键也在课堂。课堂如战场,是学生“俘虏知识”的地方,如教师不能运筹帷屋,决胜这个战场则学生很有可能败在这个战场。一个称职的教师必然高度重视驾驭这个战场,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精准谋划,循序渐进,把知识点作为一个个战役,在充分分析部署的基础上稳定推进,当学生们在这个战场中尽快熟悉情况,进入战斗状态时,因其信心增强,则其思维更加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如,在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为了让同学们尽快能进入分析解决新知识点的情境中,笔者先和同学们重温和复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及“0”乘以任何数仍然得“0”的知识点,然后提问谁会计算217×6=?217×0=?由于对已学知识点做了比较详细的回顾,果然同学们比较顺利地及准确运算了笔者的提问?接着笔者出示新课题中间有“0”的数的乘法,如207×6=?同学们比较轻松地接受并掌握了这个新授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堂教学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要以课堂练习为抓手,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趁热打铁,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课后作业量,达到减负的目的。课堂练习要充分照顾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即使很细微的亮点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有学好数学足够的自信心,鼓励是极其有效的方法。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要在课堂练习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的意识,对一个问题按其题型转化,改变问题条件以及一题多解等方法,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领头雁,开启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优秀天赋,引领全班同学均衡发展。如有一例题,一只小燕子可以活9年,一只喜鹊的寿命是小燕子的3倍,喜鹊的寿命比小燕子长多少年?这个题目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决?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增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力戒说教式、被动式、填鸭式教学。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启发带动引领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一以贯之,小学数学教师往往面对一群懵懂孩子有无从下手的无措感,反复多次讲解仍不能让孩子掌握的挫败感,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均是教法不当,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们的特性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性,特别在师生互动上没有架起很好的沟通桥梁,管道不畅。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小学生们的特性,做到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那么收到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