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利
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的素质教育,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实际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提升创新能力,践行课程改革理念,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58-01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使学生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使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自身方法的运用,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获得较大程度提高。
一、构建良好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学生思想认知和教学内容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中进入到和问题相关的情境中。情境教学使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能动意识的发挥。数学由于逻辑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不免会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心理,以致于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而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变得更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作为依据,为其构建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培养。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近似值》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在家附近的超市中购物时,有时候老板运用价格的抹零方式,如九元二角会收九元,五元八角会收六元,然后给两个糖,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小数近似值的相关知识,并且为学生设置类似的问题,进而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构建情境的方式,使知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讲授过程,而是能够和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优化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更好培养。
二、强化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教师需对学生思维进行强化训练,在讲授完教材中的知识之后,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考核,尤其是应用题。为了使问题和学生之间更为贴近,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结合在一起,最终在分析、思考中得到相应答案,如甲、乙兩辆汽车在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倍。甲、乙两辆汽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倍,所以“1倍”数是乙车的速度。现只需知道甲、乙汽车的速度和,可用“和倍公式”。然后得出乙车的速度为(360÷2)÷(2+1)=60(千米/时),进而得出甲。
三、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对于小学生来讲,解题能力的形成需建立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基础上,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需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感到疑惑时,教师需给予其适当帮助,使学生获得思维上的引导。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身质疑,乐于参与到讨论中。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时,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完计算公式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有其它质疑方式?这样方式是否正确,进而使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进行思考和验证。对于一些在学习中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教师需给予其相应表扬和肯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获得更好发展。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实践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较快理解与掌握知识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实践教学的运用,这种方式的运用也能使整体教学更加直观。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的运用方式,同时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运用联系方式,想象在之前解决类似问题时运用的方法,进而使问题解决能力获得较好发展。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超市购物活动,采购一些班级的日常用品,在此过程中,教师会给出两百元的预算,而学生需根据这两百元钱进行采购,在采购时需考虑班级活动中使用的奖品、班级的基础设施等,每个学生需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给出相应的采买方案,并且说出具体理由。在具体实施时,学生会了解物品的价格、数量以及种类等,然后再制定相应采买措施,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获得较大程度提升。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需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促进其思维的发展,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加强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之间充分结合在一起,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汗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9,16(2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