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天海
摘 要:文章以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数形结合思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随后围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形结合熟悉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一、数形结合思想概述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该思想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实现从数量关系到图形性质的转变,从而将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转化為更加具象直观的图形关系,从而有效降低解题难度,丰富解题思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仍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因此很难理解抽象复杂的数理关系,基于此,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图形、线条的方式加以呈现,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理关系以及数学应用题内在的解题逻辑,最终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水平的目的。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数形结合,直观展示数学知识概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针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概念只能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缺乏对数学知识深刻概念的理解,学生很难灵活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度应用,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提升。基于此,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实施概念。如在开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时,针对“1/3”这一数学概念讲解,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将长方形平分三部分,并用彩色粉笔,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何为1/3 概念,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二)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和倍、差倍”问题
“和倍”“差倍”问题均是小学数学比较典型的问题,该项问题的本质是考察小学生“加减乘除综合运用”,很多小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和倍”“差倍”问题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无法自主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画线段方式,将其内在逻辑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找出解题窍门。如针对以下问题讲解:小明班级里共有31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两倍多1人,小明班级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针对该问题讲解,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黑板上画两条线段,一条黄线代表男生,一条红线代表女生,根据题意可知,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两倍且多1人,因此黄线要比红线长一半,黄线还应在此基础上再延长一点点,代表“多出的1人”。然后让学生观察线段讨论解题方法,小学生在讨论后,认为可以先剪掉黄线“多出1人”的一小段,则有:“31-1=30”,那么剩下的红线与黄线正好是“三等分”,因此可以先求出女生人数:30÷3=10,那么剩下的就是男生人数:31-10=21。这样,既帮助学生理顺了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能够快速实现问题解决,让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作用价值,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利用数形结合,讲解复杂应用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小学生在面对一些复杂应用题时,经常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缺乏对应用题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无法找出解题的思路。基于此,需要教师在针对复杂应用题讲解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将其作为画图元素,从而在短时间内快速理清题意,解题线索也因此会“浮出水面”。
如在针对以下应用题讲解:小李与小王相对而行,二者相距640m,在8分钟后,小李与小王相遇,二者继续相背而行,在20分钟后,小李与小王距离重新变为640m,试求小王与小李两人的行走速度?这一应用题虽寥寥数句,但包含的题意却非常复杂,既包括“相对而行”,又包括“背对而行”,导致很多小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小李与小王的位置关系。在针对该类问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应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建立一个“X—Y轴框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X轴表示时间,小红与小明之间位置距离变化作为Y轴,在初始阶段小李与小王两者相距640m,因此Y为720m,二者相向而行,距离越近,Y越小,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8分钟,此时小李与小王相遇,Y降至最低,然后二人继续前行,二者距离变远,Y开始“触底反弹”,在“20分钟”时,两者重新相距640m,此时便形成了一个近似“V”字型的图形,从而让小学生对小王与小李位置变化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时,需要教师能够在深刻理解数学结合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概念,理顺数学问题背后隐藏的逻辑关系,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国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教学策略探究[J].才智,2017(7):127-128.
[2] 唐诗.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校园旬刊,2017(12):135-136.
[3] 张春红,常爱香.浅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