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金花 李 丹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高职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上包括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学科,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研究食物中有益成分、有害成分与健康的关系。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保证人群合理膳食、增进健康、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势在必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改善,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尤其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提出,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5]提出,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营养及食品卫生知识的同时,也要以国家对膳食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要求和方针为准则,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侧重强调专业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封闭、气氛沉闷、师生交流较少,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容易失去学习兴趣[6],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需求[7]。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融合性”[8],以“春风化雨”的教学模式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同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承敬老孝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食品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建生态文明,培养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成为全民健康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公共卫生人才。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课程中所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无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重新整合,在原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思政育人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本门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为主要切入点。绪论中,在讲授古代营养学发展史时,提出《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饮食科学史最早提出膳食平衡理念的著作,以此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举例讲述“药食同源学说”“药膳学说”“食物功能的性味学说”等,引导学生能用辩证、综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学习“营养学基础”时,结合短视频融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和核心、国民营养计划,使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明确营养对全民健康的重要性,激发职业自豪感;学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联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和引导合理膳食的观点,结合分组讨论和演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膳食结构和膳食指南”时,融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全民营养周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人群营养健康的意识;一般人群膳食指南中提出“杜绝浪费,兴新食尚”,采用讨论法、短视频,倡导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兴新食尚的文明生活方式和优良传统;老年人群膳食指南特别强调陪伴进餐,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尊老敬贤,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见之于行动”和习近平总书记关爱老人的故事,增强学生“老有所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意识,并传承敬老孝老的优良家庭美德;学习营养调查和评价时,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引起学生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
在食品卫生学部分,学习“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预防”时,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四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采用调研法、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学习“食品中有毒金属污染及其预防”时,联系水俣病、痛痛病等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环境就是民生,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等观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探究法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法治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建生态文明;学习“乳及乳制品的卫生及管理”时,联系“人为向原料乳中掺入三聚氰胺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强调法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采用启发法、案例讨论法培养学生守法意识、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做人做事。
3.2.1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选择
校内专业教师、行业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思政版教学标准,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制作一套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及内容的授课PPT、教案,选择部分典型教学案例拍摄微课,并在“天使之城”等平台的网络课程上发布和运用。
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基础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启发法、课堂讨论、调研、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课堂育人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的理解。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采用天使之城、学习通网络学习平台、网络视频、网络微课等资源,做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
3.2.2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为促进党建、业务双融合,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在校内外开展“全民营养周”宣教活动、校内开展食堂蔬菜农药残留及食用油质量检测活动等。组建以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主的团队,对学校食堂蔬菜抽样检测及评价农药残留情况、检测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质量指标,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后勤管理处,以此作为后勤管理处检查食堂食品质量和卫生状况的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在校就餐师生的饮食安全服务。在开展服务活动的同时,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在实践中考察学生、在服务中培养学生,真正做到服务与育人相结合,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后备军、主力军。
3.2.3 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之一[9]。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党员,应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取信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3.2.4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不仅包括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还需要设置融合思政元素评价体系[10]。合理评价育人成效难度较大[11],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专业认同感、职业道德认知、实践活动和生活中言行举止的转变等进行评价。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合理有效融入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塑造个人人格魅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