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引导学生从教材文本出发,通过通读文本、熟读文本、研读文本、思读文本四个步骤,开展递进式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学习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由此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通读;熟读;研读;思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207-0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继承传统的精华,以听、说、读、写、思等实践活动强化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实施以来,阅读教学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尝试利用教材文本,通过通读、熟读、研读、思读等一系列步骤,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促使学生掌握文本学习基本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1]。
一、通读文本
通过朗读、默读、略读等方式开展教材文本阅读,读通文章。
(一)朗读
学生尝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抽检部分学生,及时评价。同时,利用四人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朗读效果。
(二)默读
学生不出声,不指读,快速阅读文本。通过浏览,讲出文章的大致意思,并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信息。如文本有丰富的联想、有一段富有韵味的语句、有一段声音的描绘很有特色等。如学生默读《月光曲》后,说对皮鞋匠兄妹的联想那部分内容很感兴趣。
(三)略读
学生在粗知文本大致意思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方式再次阅读文本。碰到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对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进行理解,结合文本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收藏进自己的词库。如上《竹节人》时,很多学生感受到了“鏖战犹酣”“赫赫伟绩”这两个词语的“大材小用”以及作者用词的风趣幽默。
二、熟读文本
进一步阅读文本,深入探究,体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一)深读
再次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如先讲了什么内容,接着又叙述了什么内容。理解作者安排材料时的思路,探究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小组学习讨论,着重理解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以及为什么写。在交流和讨论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
让学生尝试说出作者写作的目的、表达的思想感情,试着与作者一起感悟那些情景。在了解文本介绍事件的梗概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选择一二个角度参与小组讨论。如《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很多学生都选择“喜迎远客”的画面进行讨论,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品读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充分体会顿号与逗号等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从语言、内容、结构、中心等多个角度,探求文本写作规律。说出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叙述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并展开讨论。如品读《穷人》一文时,有学生说:“桑娜抱回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所产生的心理描写,通过一连串的省略号、感叹号等感受到了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学生各抒己见,深入理解主人公桑娜善良的品质[2]。
三、研读文本
认真研读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顺循作者原有的写作思路进行深度研究。
(一)重点圈划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重点,一起圈划内容范围,让学生在确定范围内阅读理解,充分交流,教师作总结。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学生经过自主阅读思考,有的学生从“狼牙山”读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有的学生从课题读出了文章主要写了“五位壮士的英勇壮举”。再让学生阅读详细内容,发现文章写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五部分内容,并让他们先圈定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最后找出点面结合的内容,让学生进行阅读,分辨哪一内容更重要,进行再次阅读。通过圈点内容,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有了重点、分析有了着力点,又可以自由阅读,个性阅读[3]。
(二)指定目标
教师指定具体阅读目标,学生先自主阅读与发现,再进行讨论交流。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讨论应带着什么问题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并进行阅读。
(三)研讨交流
学生自主阅读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获得了一串串优美的词句,收获了美景的描写方法,学习了安排材料的思路等。学生在研读文本后,共同交流,共同体会,共同提高,收获很多。
四、思读文本
用思考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发现。在阅读中,学生开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深入思考文本[4]。
(一)散点式思读
学生可凭借直觉,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文本任何一点,包括一词、一句、一段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学生就“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万物包括的范畴非常广,由万物拓展到了人类,要珍惜青少年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教师重在鼓励和引导,重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二)整合式思读
学生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辨证分析,从整体出发,对文本进行整合式思考。从文本整体入手,将文本内容、写法、写作意图联系起来进行全面思考,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提出借鉴之处。
(三)比较式思读
对文本进行联系比较,结合记忆中同体裁、同写作方式、相似内容、同价值取向、同一作者的文本,与现有文本进行比较,提出思考。通过比较,显现共性,更突出文本的个性特点,学生阅读得更加深入、顺畅、高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读文本、熟读文本、研读文本、思读文本的递进式阅读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这样新型的阅读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阅读个性,开创了多向多元的阅读学习方式。同时,递进式阅读的有效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王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微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8(12).
[3]裴娅.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8).
[4]杨宕军.谈小学语文阅讀教学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1).
[5]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作者简介】
斯燕丽(1974~),女,汉族,浙江诸暨人,学历:本科,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和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