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
【摘 要】由于微课具有时间碎片化、不受学习地点限制、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逐步成为辅助地理教学的新工具。本文立足于突破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难点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实现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难点;初中地理;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52-03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提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在此背景下,微课能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实现有别于课堂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教师通过微課的设计与制作,对教学难点,尤其是基于学情的教学难点有更准确的把握,并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1]。
一、问题提出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难点一般是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或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客观地理现象。沪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地球自转”中,区时与时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时区与区时、利用时区转盘或时区图查找时区,换算区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面临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学生对于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等问题不易理解、不善运用;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充足的课堂时间来多次学习,或者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难以掌握相关知识点。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选取沪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地球自转”中区时与时区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通过微课突破教学难点,用案例研究延伸地理课堂内涵,丰富地理教学实践[2]。
二、基于重点,找出难点
产生地方时与区时是地球自转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基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地方时暂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笔者从学生调查问卷、教师教学反思两个方面,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时区与区时的教学难点。
(一)学生学习调查
笔者选取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6年级学生进行“地球自转”课前、课后调查。本次调查共有60名学生参加,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发现:时区与区时的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如表1所示。
课前学习难点是新课学习的预习阶段。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这主要体现在时区与区时的区别、时差的计算、日界线。课后学习难点是新课学习的巩固阶段,笔者通过课后作业,发现学生理解仍有难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时差换算、时区换算盘制作[3]。
(二)教师教学反思
从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来看,随着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逐渐增多、国内外新闻同步更新等实际情况,区时与时区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根据课堂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理解世界各地存在时差不难,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地所在时区、时差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区时与时区的认知、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教学难点成为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4]。
三、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由于课时安排、学生精力等因素,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成了突破初中地理教学难点的关键。通过微课,教师能找到一条既解决学生课堂时间不足、又能让学生对难点知识多次学习的路径。基于对区时与时区难点问题的把握,笔者设计了“区时与时区的计算方法”的微课。本微课资源由微视频、微教案、微学案构成,微视频是核心资源,微教案、微学案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5]。
(一)微视频
本微课的设计主要有内容设计和媒体设计两部分。内容设计在于解决教学难点;媒体设计在于综合运用音频、画面等辅助因素,使内容得以呈现。本微课视频流程图、部分媒体设计效果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二)微教案
微教案,即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即微课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主要环节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笔者的《时区与区时》微课设计方案见表2。
(三)微学案
微学案是学生自我检测微课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检测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是否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有力手段。
1.学习目标
(1)突破学习难点。
(2)用多种方法理解不同时区产生的区时,培养学生从具象认知到抽象认知的思维能力。
2.学习资源
六年级第二学期“地球自转”。
3.学习方法
(1)把握时区与区时的难点内容。
(2)课后使用,归纳方法。
(3)学习微课后填写任务单。
(4)完成学习任务。
4.基础题
(1)由于地球____(自转或公转)运动,产生了区时。
(2)全球共划分为____个时区,每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____小时,每个时区跨____度。
5.提升题
(1)北京时间(东八区)2019年11月5日9时,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此时,伦敦(零时区)的时间是____。
A.11月5日1时 B.11月5日17时
C.11月5日0时 D.11月6日1时
(2)2019年11月26日3时54分(东一区区时),阿尔巴尼亚附近海域发生6.4级强烈地震。该6.4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____。
A.26日3时54分 B.25日21时54分
C.26日9时54分 D.27日21时54分
本文基于“地球自转”教学重点之一“时区与区时”学习内容,根据微课的优势特点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寻找突破教学难点的路径。通过基于重点、找出难点,突破难点等一系列环节,提出微课设计的思路。
笔者从学生调查问卷、教师教学反思两个方面,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对时区与区时的教学难点进行梳理、确定,保证了问题研究的科学性;又从微视频设计、微教案的撰写、微学案的制作三个方面,提出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与具体做法,保证了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这样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
微课是辅助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教学难点入手,通过微课的制作探寻突破教学难点的路径。本次研究主要解决课堂生成问题、基于教学难点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这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此外,学生学习微课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定量研究等问题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5]孟祥增.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