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斌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提问,启发学生思维”、“讲授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创设情境;注重提问;讲授方法
提起数学,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出现“抽象复杂”两个词,小学生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可能不理解“抽象”的意思,但是他们也经常觉得数学很难,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通常不高,由此导致了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那么,如何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的方式仍然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数学这种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往往会觉得枯燥无趣。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认知具象与知识抽象之间的矛盾,将数学变得趣味化、形象化,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增加课堂趣味性,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就创设了买卖东西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购买、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人民币。在自愿的情况下,笔者让几名学生扮演卖家,让几名学生扮演买家,展开模拟购物活动。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等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分发给学生,并且摆上水杯、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商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物。在买卖的过程中,笔者不时提出“一个笔记本2元,假如你想买2个笔记本,给了卖家10元,那么应该找回多少元?”这样的类似问题,在观看学生们购买、付钱、找钱之后,笔者根据学生手中人民币的数额判断他们“做”的答案是否正确,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大家兴致勃勃地进行着买卖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得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收获了知识。
二、注重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疑问是思维活动展开的起点,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推动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课堂的提问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精心设计每一道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正确答案,获取知识,掌握规律,发展智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经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从而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结合认知特点是指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太难,否则会令学生“苦思无果”,也不能太简单,这会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内容时,就结合直观的月饼图片与实际生活问题“怎样分割一个月饼,在哥哥分得2块,妹妹分得3块的情况下,使得家中的每个人分得的月饼都一样多”,展开了循序渐进的提问,在这个过程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帮助学生在解决“月饼分割”问题的同时掌握了关于分数性质的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中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讲授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时,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传授给学生學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面对问题时拥有正确的思路,这才是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法,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也是最常见的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日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谓综合思维就是从已知向未知靠拢的思维方式,而分析思维是从结果向条件靠拢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两种思维,从启蒙训练开始做起。例如,教师可以进行“说图”训练,如“池塘边蹲着三只小青蛙,其中两只小青蛙扑通两声跳进了水里,现在池塘边还有几只小青蛙?”,这就是典型的综合思维训练过程,在进行综合思维训练的同时,适时渗透分析思维训练,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云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11):88-88.
[2] 杨艳琴.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7(2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