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苗 毛香勤
【摘 要】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最重要的贮备力量,具有学习能力强、思维新,能够站在世界潮流的最顶端,是互联网公益意识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互联网公益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当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公益意识应当是大学生自愿、无偿地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始终秉承无私奉献、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时,才会真正的落实公益精神和道德实践。在问卷中“您未来考虑从事互联网公益事业吗?”55%的同学选择愿意从事互联网公益事业,而且这些大学生基本对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提供了建议,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公益事业具有美好的前景。完善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培育,不仅可以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实现自我的完善,而且有利于互联网环境的改善,从而构建一个团结、美好、互惠互利的社会。
【关键词】互联网公益意识;家庭教育;互联网公益平台环境;高校教育
引言
党中央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中特别指出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近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公益理念与方式的重大变革正是社会公益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例如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截至2月7日,万科公益基金会集资1亿、马云公益基金会集资1亿、新浪抗击肺炎专项基金集资1亿。正是这些基金还有物资的捐赠,成为了我国抗击疫情基础力量。因而互联网公益在新公益历史语境与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主体价值,培育当代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对于公益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探究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培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结合前文归纳出培育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具体对策。此次本卷由学生的基本资料和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组成,共22题。共有180人参与,其中男生78人,女生102人,大学一年级88人,二年级82人,三年级10人,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人进行调查的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全面的反应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培育的状况。
1.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公益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对互联网公益的了解和参与度方面。对于互联网公益了解程度在问卷题目为“您了解的互联网公益有哪些?”的问题中,水滴公益、腾讯公益、支付宝微公益和微信里的红十字会成为大部分同学认识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可见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公益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因而在“您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进行捐赠的频率是?”,从不捐赠的人数占5.56%,而经常捐赠的人数占6.11%,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公益有一定的关注度并参与其中,这为未来互联网公益活动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有同学并未参与过,说明互联网公益意识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并且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少有同学会跟进自己所参与的互联网公益活动。综上调查,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培育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引导,导致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公益活動频率不高、缺乏积极性和可持续的关注度。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培育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受教育的水平也影响着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形成,这些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家长更愿意参与互联网公益活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地引导作用,从而孩子也愿意参与互联网公益活动。联系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且高低水平差距大的状况,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产生了差距,因而更需要抓紧青年一代的公益精神的培育,让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培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互联网公益平台环境对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培育的影响。自2014年起,我国互联网公益平台迅速增长,很多大型公益组织参与其中,但其运作团队往往在运作团队的专业性、规范性、保障性存在问题,而这些直接影响互联网公益活动的成败和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与此同时,产生了许多借公益之名欺骗人们信任的组织或个人。这使得互联网公益的信誉得不到保障。因此,对于网上公益平台的公信力在问卷中的题目为“您对国内互联网公益平台的评价是?”,6.67%的同学选择差,同时,在问及大学生对完善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机制有什么建议时,有大学生提到加强监督,避免出现骗捐行为;有同学提出增加透明度,将资金落实到该用的地方,严格抵制欺诈行为的建议;还有建议政府组织一些信誉高的公益组织进行捐款。说明互联网公益发展的不完善制约着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形成。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培育的影响。互联网公益活动在高校大学生中尚属于新生事物,当前高校并没有鼓励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公益活动的相关激励措施。因而出现了在大学中,互联网公益活动大多以社团为主,由学生自发组织,缺少校方的支持和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但是问卷中“您主要参与公益活动的地点在哪里?”仅次于网络平台的地点的选择就是在学校,可见,要加强高校对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和实践的培育。
2.培育大学生对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对策
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健全互联网公益法律体系,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也没有规范的监督与执行等等,所以政府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互联网公益平台相关法律,同时,互联网公益的本质特征,学术界尚缺乏明确、权威的界定,因而相关研究人员应研究公益从最初萌芽到兴起再到发展的历史、探究互联网公益精神的内涵的实质、指出互联网公益体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表明一个合格的互联网公益平台信息应怎样发布并及时反馈给资助者······通过系统化的规划、科学的调查数据和贴合公民建议的研究报告,将互联网公益的理念、发展基础、未来走向等等进行整合,那么对于培育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就有了思想基础。
高校方面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综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恩意识进行育,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引导功能,营造充满公益精神的文化校园。首先,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稳定阶段,其树立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高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促进公益精神的培育。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以“雷锋日”、“劳动节”为契机,在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不局限于以开讲座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看“失孤”、“唐山大地震”等反应社会弱势群体的影片,同时,加强与外校的交流,把这些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次,通过校训、校报、校歌等载体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这些乐观向上、不断创新、坚韧不拔的校园精神,终将引导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发展,凝聚大学生实现自身理想的坚定信念,并鼓励大学生实现对自己道德品格的完善,推动并发扬公益精神。
高校对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培育不仅仅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公益精神方面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提供制度建设的资源,通过实践来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互联网公益意识,增强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高校可以开发和利用互联网公益资源,创新校园公益活动,同时一些社团也可以推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大学生活动较为活跃的平台上积极倡导、宣传并实践互联网公益,例如转载一些寻人、各大公益网站发布的公益信息,慢慢拓宽大学生互联网公益视野,同时影响大学生对虚假信息的辨别。毕竟,互联网公益具有门槛低、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点,若是大量转发虚假信息,会对整个网络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最重要的贮备力量,具有学习能力强、思维新,能够站在世界潮流的最顶端,是互联网公益意识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互联网公益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当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公益意识应当是大学生自愿、无偿地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始终秉承无私奉献、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时,才会真正的落实公益精神和道德实践。在问卷中“您未来考虑从事互联网公益事业吗?”55%的同学选择愿意从事互联网公益事业,而且这些大学生基本对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提供了建议,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公益事业具有美好的前景。完善大学生互联网公益意识的培育,不仅可以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实现自我的完善,而且有利于互联网环境的改善,从而构建一个团结、美好、互惠互利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卓高生.我国社会公益精神面临的困境及其培育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11(3)
[2]王继勇.建立高校第三方微公益平台的初步分析[J].经济视角,2012(5)
[3]刘飞龙;贡太雷.青年大学生网络公益慈善现状与对策.《管理观察家》(2018年第4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446。
作者简介:解玉苗(1999.9--),汉族,江苏扬州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在读,研究方向为能源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
毛香勤(1998.6--),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