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无论是社会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历史等方面史书均记载不详。本文以两汉对西域的经营和河西地区的开发为起点,通过东汉庄园经济与魏晋墓群砖壁画反映的庄园经济这一最一般关系的比较;两汉以来民族融合情况与魏晋墓群砖壁画反映的民族融合情况;汉以来文化及魏晋墓群砖壁画文化的比较研究。说明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文化艺术均于两汉一脉相承,均在两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不同视角;考察;魏晋墓墓群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的戈壁滩上,距今约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墓葬建筑形制独特、绘画内容取材广泛,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着“地下画廊”和“古丝绸之路上的百科全书”之称。彩绘砖壁画为研究汉至唐前期以来河西地区的各方面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素材,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本人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从不同的三个视角加以探讨。
1 从事物的起点和最一般关系的视角加以考察:
研究历史可选择一个重要的开端,然后再从这一开端从今至古的依次叙述,找出最一般的关系.
西汉建立时,我国北方匈奴已形成一个强悍的奴隶主军事政权,不断侵扰内地,威胁西汉政权,汉武帝时全面反击匈奴的条件己成熟。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匈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先后建立河西四郡(洒泉、张掖、武威、敦煌),打通了往来西域的道路,开创了河西开发的纪元。
東汉之初,匈奴单于病死,匈奴逐渐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公元89年,窦宪、耿秉等会合南匈奴大举向北匈奴进攻,北匈奴连战连败向乌孙逃去。东汉明帝永平中期,自敦煌至辽东,由鲜卑诸部大人所组成的部落联盟,星布于北边,寇掠不断。东汉之末,拓拔鲜卑,一支留塞北、一支迁河西.他们尚处在军事部落组织阶段,鉴于中原王朝军事势力的扩充,都在处心积虑地谋求抵制,从而形成一个东西呼应笼罩北边的强大弧形。作为他们最一般的关系,仍然是以掠夺为主,其有军事民主色彩的氏族贵族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从魏晋墓墓葬砖壁画中可以看出其经营的生产项目,主要是农业、畜牧业和采桑业。以嘉峪关魏晋墓六号墓为例,前室五十五幅壁画,都是反映墓主人庄园经济状况的。从犁地、播种至收获,当时使用的农具基本齐备。反映畜牧业的砖壁画三十八幅,六畜齐全,骆驼、马、牛、羊、鸡成群。反映采桑的砖壁画有十幅,果木种植的十幅。其次还有酿造、出行、宴乐、庖厨、兵屯、营垒、坞壁和建筑等图案。河西地区的魏晋庄园力求自给自足,进行多种经营,继承了东汉以来的封建庄园制度。
2 从民族融合性视角加以考察
两汉直至魏晋以来,汉族在与周边各族人民长期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发展壮大。
魏晋时期,各少数民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人长期影响下,逐步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
从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六号墓中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相处共同生产生活的场景,如前室东壁的耙地图中,一衣褐、披发的少数民族蹲在耙上耙地。据《 后汉书 · 西羌传 》说:羌人的风俗,“披发覆面”。《 北史 》卷九六称:宕昌、邓至羌人“衣裘褐”,因此这个人物当为羌人。 前室西壁的耙地图中,一编发人(氐族)蹲在耙上耙地。前室东壁采桑图中,右为一赤足女童,胸前挂一采桑器,正弯弓作射状,左为一剪发赤足的少数民族妇女,一手提笼,一手在采摘桑叶。汉族崇尚高髻,剪发当为少数民族。《晋书·西域传·龟兹》记载:龟兹人“男女皆剪发垂项”。魏晋时期,汉族崇尚高髻,可知图中剪发妇女当为龟兹人。从其他砖壁画中来看,牧羊人、牧马人、牧牛人,均系深目、高鼻、窄袖、长靴的少数民族或赤脚的牧奴。所有这些,都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实场面,生动的证明自两汉以来开创的民族融合局面,正在向纵深发展。
3 从文化历史地位的视角考察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不仅揭示了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封建庄园经济状况,特别是两个对立阶级的基本状况,同时也在多方面反映了各少数民族和谐同居同劳动的融洽场景,更重要的是这些劳动者还亲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首先,从绘画艺术来看。魏晋绘画正处在我国绘画史的繁荣和发展阶段,不仅继承汉代绘画艺术的传统,同时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物肖像画注意了人物性格,内心感情的刻画,为隋唐时期成熟和繁荣的绘画艺术奠立了基础。但作为这一时期绘画,遗存下来的极少。因此魏晋墓墓群砖壁画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几乎全部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更引人关注的是都出于当时民间画工之手,客观上给我们刻画了当时对立阶级的状况。出行、宴乐、庖厨、农耙、牧畜、狩猎、用具等画面表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势和财富。农耕、采桑、牧畜、兵屯等画面,则反映了被压迫、被剥削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从艺术技巧来看,不是简单地罗列对象和堆积事物,而是加以艺术概括,以精练的笔墨,表现比较复杂的事物。
透过砖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东汉时,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犁具本身的分量有所减轻,它操作起来灵活方便,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嘉峪关魏晋墓六号墓的砖壁画中同样出现了这种一牛挽犁牛耕图,犁铧由宽扁形变得狭窄,脊部隆起,而且在犁铧后部加一横木,不仅利于深耕,而且能翻土起垄。耕犁的改进和轻型化,反映畜力的节省和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砖壁画我们还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物质文明带进了汉人的生活之中。首先是作为艺术之王的舞蹈,在嘉峪关魏晋墓六号墓的砖壁画中有“七舞女”图,有的持巾、有的持盘。魏晋时期流行“中舞”、“盘舞”在魏晋墓壁画中得到了印证。盛唐时流行的霓裳羽衣舞,就是由西凉传来的。在六号墓砖壁画中还有表现音乐的画面,手持阮咸琵琶与尺八长笛进行演奏。据《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隋唐宫廷乐部《西凉乐》中使用过三种不同的琵琶:阮咸琵琶、五弦琵琶、曲项琵琶和魏晋时期中国归乐的吹奏器——尺八长笛。从前这些乐器的细部都没看到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何处,也很少为人所知,而在六号墓砖壁画中看到了这些乐器,这对研究中国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六号墓中还有烤羊肉串的画面,烤羊肉串是龟兹族的习俗食品,至今还为人们所喜爱。
魏晋墓的建筑艺术之高超更令人可叹。以六号墓为例,墓室前、中室顶部为覆抖顶,后室为拱券顶。顶以条砖纵叠起券,墓壁用砖相叠,不含任何粘合剂。这种不用粘合剂的建筑艺术牢固地存在1700余年,至今保存较完整,不能不说是奇迹。
历史不会直线上升,但也不会停止不前,它从简单的规定性开始,螺旋式上升.可是魏晋时期在庄园经济、民族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资料,由于历史风云复杂,战乱频繁,因此,史书记载不详,魏晋墓群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现实资料,填补了史料上的空白。通过以上三方面探讨,充分说明了魏晋时期无论是庄园经济、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科学文化艺术都是上承两汉遗绪,继续朝着前进的方向运动,为隋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繁荣莫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l]《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保护研究》——张晓东、王春梅
[2]《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民俗研究》——张晓东
[3]《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1985年10月文物出版社
[4]《隋史新探》——金宝祥著
[5]《中国古代史》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