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麟 陈旭 高斯桐 肖嘉扬
摘 要:基于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的5年“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认可,肯定高校在竞技体育中取得的成绩。竞技体育在高校健康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困扰运动员及教练的问题。本文基于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运动员训练和学业矛盾难以平衡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运动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运动员 运动心理学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5(c)-0238-02
Abstract: Based 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 ping's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blems that the athletes meet in the daily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athletes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ining and study is hard to balance,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college athle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athle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orts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 高校理工科大学生运动员现状及其心理影响因素
1.1 心理疲劳对理工科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
心理疲劳又称心理耗竭。在运动领域内,心理耗竭也称身心耗竭或者崩溃,它是指运动员由于经常不能有效的适应训练或者比赛应激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生理反应。随着竞技体育高竞争性、高强度和高应激对运动员身心状况、训练水平和比赛状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长时期的训练下使很多理工科运动员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心理疲惫,甚至在一次小小的失利下都会放弃自己的运动生涯。运动性心理疲劳不仅会对运动员的训练质量、比赛效果等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对运动员的信心也有着很大程度干扰。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的心理疲劳使大学生运动员人际关系质量消极化,随着日常应激反应延长并消极堆积,导致抑郁的严重后果。
1.2 心理情绪对理工科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
赛场上的外界环境对运动员来说可能是提升自己的动力,也可能是摧毁自己的压力,能有效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对一位优秀的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缺少主观能动性,不具备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建设。他们会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或者裁判的一个判罚而对其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导致情绪低落,消极比赛的严重后果。
2 心理训练、调节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作用
随着竞技体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及运动心理学的日益成熟,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将成为每一个运动团队培养的重点对象。同时,对于自身的培养,不能仅靠技战术训练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来实现, 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准确、系统的心理锻炼,在日常生活、训练中不断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觀,用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去指导他们,使之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心理应激机制,从容面对运动的中困难和压力。
3 心理构建的有效途径
3.1 创设运动比赛的心理发展情境
理工科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障碍, 主要是对失败的归因产生了偏差。这与以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是分不开的。失败就会受到惩罚和批评甚至是冷眼旁待,这种错误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认知往往会对运动员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要适当的激励和鼓励学生运动员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要克服心理障碍是在逆境中才能够习得的一种能力。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应适当的创造一些逆境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度能力。
3.2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控制
心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耗竭”现象,长期艰苦的训练和比赛很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和降低竞技水平。具体表现有情绪和体能耗竭感、成就感的降低和运动萎缩低能等消极状况。大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可显著负向预测成就感降低和对运动的负评价2个维度, 大学生运动员特质运动自信心可显著负向预测情绪、体力耗竭维度,训练比赛中的满意程度以及特质运动自信心可显著降低心理疲劳。训练员可以在运动员日常训练中适当渗入自信心强化训练。例如,训练后对运动员进行鼓励,比赛后对运动员的成绩给予肯定,增强自主决策训练等。
3.3 比赛心理素质的培养
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各大比赛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在关键时候不慌乱、沉着冷静、优势的时候不骄傲、落后的时候不气馁,所以比赛的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本身不亚于竞技比赛。比赛的心理素质培养可分为3个方面,赛前、赛中、赛后心理训练。赛前心理培养主要是帮助运动员确定比赛目标,正视自己在比赛中的定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技战术等。赛中培养主要帮助运动员怎样去调节最佳状态,怎样面对判罚尺度做出正确的应对,怎样面对对手并给予回应。赛后培养主要是鼓励运动员的努力拼搏,总结运动员的不足,帮助运动员更清楚的认识问题的有效训练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运动员,改善理工科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1)各大高校应更加全面地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建立高校体育运动员实际表象的数据库、联合搭建心理构建平台、加大大学生心理技能培养力度。(2)创建比赛情景帮助大学生运动员适应比赛时心理应激强度,加强科学、合理、准确系统的心理训练。(3)有效控制不良比赛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加强运动压力疏导,缓解运动带来的负面阻碍。(4)解决运动心理负荷产生的焦虑、急躁、自我怀疑等现象,通过心理训练使之轻松快速地进入到熟悉的、良好的、自我认可的、流畅的比赛状态。
参考文献
[1] 毛志雄,迟立忠.运动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98-200.
[2] 王雨.简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对比赛的影响[D].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018.
[3] 杨少强,沈晓霞.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分析[D].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2005.
[4] 郭忠云,边晓明.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时空,2016(11):112-113.
[5] 陈玉霞.非体院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目标[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