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内涵表达及其启示

2020-07-06 12:57杨勇陈天娥
河北科技图苑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高校图书馆

杨勇 陈天娥

摘要: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历程,形成并展现着图书馆的精神、特质及底蕴。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内涵和意蕴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和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通过回顾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选择路向,解读了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意蕴及内涵,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外部意蕴和内部意蕴进行了深刻反思。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内涵表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88

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载体,承担着图书馆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起到支撑、辐射和引领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建筑不仅具有实用美观等建筑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其建筑设计和风格中也蕴含了深厚的意蕴。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凝聚和汇集了高校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以其特有的建筑设计风格和空间布局彰显着图书馆的精神、特质和底蕴。国外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人文环境和精神的塑造及培养,其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思路体现着图书馆的理念、文化和价值等内容。因此,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内涵和意蕴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和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图书馆建筑已经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1],但有关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其文化意蕴的解读也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希望能有所裨益。

1 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历史变迁

集中体现图书馆建筑文化理念,书写着不同历史时期图书馆的制度、精神及价值。总的来说,国外高校图书馆历经了哥特式——古典主义——新经典复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本文将对这几种建筑风格逐一进行梳理。

1.1 哥特式建筑风格时期

中世纪早期,高校图书馆尚未拥有独立的建筑空间,书刊的收藏和借阅活动主要在私人住宅、教堂、修道院及其他公共场合中进行,如巴黎大学图书馆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图书馆等[2]。13世纪初,英国牛津大学以及博洛尼亚大学的整体搬迁,形成了早期高校图书馆建筑风格。在文艺复兴思想冲击下,中世纪后期高校图书馆建筑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学院化风格,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出其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类图书馆建筑主要以哥特式风格为主,还沿用了修道院的设计和布局。该风格的主要特点在于: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室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其中典型的代表如13世纪修建的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图书馆、15世纪修建的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及阿伯丁大学图书馆等[3]。

1.2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时期

在随后的16世纪到18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被国外高校图书馆所摈弃,转而引入了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这类建筑风格倡导开放、包容的理念,突出关键景点和层次鲜明的结构布局。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的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为剑桥大学设计的图书馆,成为首个古典主义风格的图书馆建筑,并被作为典型案例引入到了其他高校圖书馆的建筑设计中。在其建筑理念的影响下,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等世界级建筑师纷纷仿效。与此同时,在受到重新定义教育使命和独立思想的冲击下,来自英格兰的新美国人们正在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新殖民地,他们将独栋的建筑置于空旷的开阔地上,并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空间布局,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早期的耶鲁大学图书馆、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和布朗大学图书馆等[4]。

1.3 新经典复兴建筑风格时期

从19世纪开始,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和政局动乱的影响下,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风格逐渐表现出追求恢弘大气和时尚多元的特征。在希腊复兴主义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开始日益强调自身的历史内涵,并追求高贵和永恒的精神,因此出现了大量融入了浓厚历史感和年代感的新经典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这个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建筑主要以新希腊风格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伦敦大学图书馆、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及后来在全球盛行的哥特式复兴建筑,如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图书馆、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等;19世纪末,学院派的哥特风格建筑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主流,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等都采用了这种建筑风格[5]。大气磅礴的建筑代表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不断提升的社会地位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4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时期

二战结束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开始走向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棱角分明、布局合理和使用平和,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现代感和创新进取的精神,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图书馆和黑山学院图书馆等[6]。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建筑教育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计的图书馆可谓是经典之作。它以永恒的姿态向人们宣示:图书馆建筑必须要从高校和图书馆的传统中解放出来,不能刻意沿袭和模仿古建筑风格,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

1.5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时期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摈弃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因为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形式也过于单调。因此,这一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建筑风格又开始回顾过去,对强调历史感和年代感的后现代建筑表现出强烈兴趣。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历史建筑设计中吸收有益的设计经验和经典样式,在现代建筑中融合并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建筑再一次将目光放在了开阔场地、秩序重构以及人体参数上面。该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著名建筑设计师罗伯特·凡特利(Robert Venturi)对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改造及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建筑都呈现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筑风格的重要转向[7]。

2 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选择路向

2.1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传承

高校图书馆建筑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政治、社会、地域、教育和宗教等诸多人类文明。在政治文化传承方面,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思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便是建设于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国立大学图书馆,与城市中的其他建筑一样,都在极力体现着极权主义的思想。美国著名的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其著作《现代建筑》中指出,“在专制主义思想影响下,苏联高校的建筑风格表现出大气恢弘和全景审美的特征。通过这些建筑对外宣示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昭示着政权的高高在上和无所不在”[8]。政治意志主导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体现了当权者对外宣传国家形象的需求,注重外观而忽略实用;在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宗教文化传承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该校早期的图书馆建筑风格以乔治王朝建筑风格为主,这是因为当时的校监察委员会主要成员都是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校友,而该学院极力推崇清教主义思想,推崇乔治王朝建筑风格。在地域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卡塔尔大学图书馆。该馆运用混凝土材料建成了一个八角形的建筑,同时采用了当地使用了几个世纪之久的灯塔设备(滤光装置)和风塔设备(通风装置),使得图书馆建筑带有十分浓厚的地方色彩,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还使得图书馆建筑变得精巧而富有灵气[9];在城市文化传承方面,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非常具有代表性。图书馆建筑风格带有浓厚的费城文化色彩,在图书馆建筑材料、布局和结构方面,都与费城的主要城市建筑保持一致,特别是采用的红砖外墙,再辅以砂岩和琉璃砖作为屋顶材料,向人们展现着壮观、厚重的费城文化[10]。

2.2 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扬弃

高校图书馆建筑在继承和弘扬文化的同时,也在通过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和布局等摒弃着一些文化,尤其是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社会变革时期的新建图书馆,其建筑风格和设计往往代表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1954年,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竣工,其建筑设计体现了对学术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表达着对抑制自由的反抗。建筑师采用开放、灵活的设计取代了传统僵硬的设计理念和方式,尤其是在采光设计方面,尽可能追求简约、明亮,极力展现着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新时代民主创新的理念[11]。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这期间正是民主自治、理性精神与神权统治、寡头政治激烈对抗的时期,而图书馆建筑则体现了其追求的新教育理念。该馆将绘画艺术与历史主义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性群落极力呈现着对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的向往,同时,这座美丽的图书馆在设施和细节方面还处处表达着对专制和集权的摈弃。

2.3 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各种思想、理论和知识的汇聚地,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建筑融合了精神与物质的多种属性和特征,通常是不同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节点,因而成为城市建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代表,推动着文化的认同、转变及创新。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图书馆建筑通常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和现代的重要纽带。例如,卡塔尔大学图书馆就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建筑师在对地方人文、习俗和传统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半开放式和八角形结构作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核心,而这些元素代表了卡塔尔伊斯兰教文化的精髓,也代表了其锐意进取和创新的精神。而“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充分融合了意大利建筑设计理念与科罗拉多州地方传统,将修道院式的回廊、三角屋顶、古典灯具等诸多元素融合而打造了具有‘本土化色彩的托斯卡纳风格的图书馆建筑”[12]。东英吉利大学图书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希望图书馆的修建不仅可以缓解学院制带来的财政压力,同时又可以促进小型社交活动[13],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该馆最终确定了“金字形塔庙”形状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这种带有强烈创意和冒险精神的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该馆学术创新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完美融合。

3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内涵表达的启示

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中,知识属性和教育属性被认为是其最为重要的隐含意蕴。国外高校图书馆十分注重建筑的文化表达及其感染力,因此,解读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意蕴及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1 注重建筑外观文化内涵的表达

3.1.1 应深入融合社会资源

作为艺术品的建筑,美观是其最为重要的属性之一。美观、大方、精巧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充分展现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还能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早期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建筑,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理念,表达着对校内外读者的欢迎和接纳,不仅吸引了校内读者到馆,更吸引了周边居民。为营造和谐、融洽、向上和宽容的人文环境,设计师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设计成一座景观建筑,不仅吸引了读者的驻足,更让他们流连忘返的是迷人的景色和互动的设计[14]。

我国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建筑在这方面表现较佳,其中以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为代表。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是全国唯一个获得国际造型设计世界金奖的环球形图书馆。炳麟图书馆由唐仲英先生(美籍华人实业家)捐助而成,地下一层、地上八层,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整体建筑造型为“水晶莲花”形,且在馆内有若干部观光电梯,让人叹为观止,早已成为了苏州大学,乃至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蘇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有句名言“我们要让学校的墙壁也能够传递出思想”。换而言之,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德的陶冶”与“美的享受”。而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完全能够将校园文化的内涵反映出来。因此,高校在图书馆建筑设计时应格外注意深入融合社会资源,其独特设计不仅要能吸引校内读者,且能够增强高校图书馆与公众的互动和联系,进而提升高校图书馆对外的形象。

3.1.2 应具有时代的文化烙印

建筑具有庇护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功能,高校图书馆建筑通过采取独特的设计来拉近与城市及社区的距离、促进自身与社会的交融,同时也会与外部环境保持一定的距离。图书馆建筑的这种抵御和庇护功能,也是高校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集中体现。例如,十四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迁入的人口与本地宗教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对抗,因此,剑桥大学建立了环绕四周的方形围墙加强防御,图书馆则采用了封闭式设计,以保证图书馆能“安全、低调地藏在喧嚣的城市中。这种老庭院式的建筑设计可以让图书馆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隔离,减少外部的干扰”[15]。20世纪初,美国高校图书馆界兴起了一种“田园式”思潮,提倡图书馆应为广大师生营造一种和谐、安静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远离喧嚣的城市。

我国也有较多高校图书馆建筑带有较强的时代烙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始建于1933年,位于武汉大学狮子山顶,也是整个武汉大学的制高点。整个建筑物呈“工”字形,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颇似北京故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庄严与威武,内部则大量采用了西式的落地玻璃、吊脚楼、回廊等,也较好地体现出民国时代崇尚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烙印。

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主要通过建筑外观、建筑结构、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空间和布局等一系列元素体现,同时这些元素也构成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具有的时代烙印,实质上是每个时代遗留给子孙后代珍贵的礼物。苍穹之内是命运,这些铭刻着深深时代烙印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深深吸引后世的目光,让后世也能够更好地对当时人们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予以了解,或叹息、或惊艳、或羡慕。高校圖书馆的每一幢建筑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烙印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灵魂深处的最深记忆。

3.1.3 应突出图书馆自身文化特质

高校图书馆建筑具有特殊的人文教育功能,表达和体现了高校在整个城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图书馆往往是一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同时也体现着自己的功能和特质。例如,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国外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建筑设施的设计和改造,以期提升高校及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表现其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彰显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是城市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庄严的外观设计体现了该校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该馆由当时的瑞典国王出资建立,采用了巨大的圆顶结构设计,上面安装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日冕,不仅代表了图书馆的形象,更彰显了该校蓬勃发展的势头。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有较佳的表现,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该馆的整体造型为多维台阶式造型,由主楼与东西侧裙楼组成。“多维台阶”象征着青年学子攀登知识高峰的气魄与勇气,这也是其文化特质——“瞩望知识,攀登高峰”。主楼为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形如整齐排列的图书,象征着知识的殿堂;东侧裙楼为三层,呈矩形状,且有三角形尖角出息在东侧裙楼的东北角,形似钥匙齿;西侧裙楼为四层,呈90°扇形状,形似钥匙的匙柄。东西侧裙楼相映成辉,犹如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图书馆作为高校地标性建筑,也体现着其在公众中的重要形象。众所周知,每所高校的文化特质均是很多代人通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够得以积淀而成,而图书馆是无数青年学子在校期间寒窗苦读的主要场所,无疑会在文化特质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高校图书馆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突出其自身文化特质,以便让读者能够真切体验到高校的精神、高校的文化。

3.2 强化室内装饰文化意蕴的表现

3.2.1 充分体现办馆理念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了继承和弘扬先人智慧、提高民主意识以及鼓励思考,建筑设计师吸收了神庙、石柱、十字式建筑等元素,用这种哥特式学院派建筑风格来衬托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业内的巨大声望。淡马锡理工学院图书馆运用新奇古怪的内外部设计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表达出图书馆的理念:育人以书籍为本。马来西亚国立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真诚服务社会的宗旨,表达图书馆的可扩展性,通过采用蓄水顶棚、毛玻璃以及太阳能设备来营造节能减排的生态环境[16]。为了彰显自身追求民主、平等、和谐、创新的办馆理念,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特别强调建筑的社交性、流动性和可塑性,通过独特的建筑设计来加强馆内读者的交流和沟通,让每一个环节都体现自由的精神。该馆以建筑为平台,融入互联网连接和开放的理念,不仅积极促进读者的互动,更展现了图书馆追求民主、自由和创新的精神[17]。

我国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有较佳的表现。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其主入口位于二楼,需要通过外接式呈 135°折角的台阶才能够进入大厅,象征着没有人能够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飞速奔跑,只能一步一个台阶来努力钻研,最后方可取得成功。大厅顶部采用玻璃屋顶,并且还将其设计为48个四面体(呈钻石型),大量采用自然采光的方式,既体现出“绿色环保”理念,又象征着只有那些勇于拼搏的人方可最终获取科学桂冠。图书馆内部墙体立面采用凸出的三角形玻璃来进行外饰,形似刀刃,既可用来采光,又可用来装饰,还隐喻知识是把双刃剑,唯有德才之人才可正确使用;图书馆大厅与楼体的拐角处还设计成了若干个小小的花园,种植着垂柳、月季、迎春花等植物,令人赏心悦目。

这些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结构、使用建材、功能布局等,都体现了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和价值原则,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尔雅的风度、儒雅的气质,给学生传递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3.2.2 完善图书馆创新组织形态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表达着该校希望淡化学科界限的理念,馆舍内部采用了大量直线型通道设计,将学术、社交、休闲活动紧密衔接和连贯,以促进校内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不同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相互激励[18]。该馆之后的改造方案又进一步提升了廊道的通达性和交互性,通过建筑物的延伸积聚成为“知识集市”,形成的建筑群也被视为是学术交流的中心。早期的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也采用了拱廊和柱廊设计,将独立的庭院式建筑连接起来,显得各单体建筑之间既开放又紧密联系[19]。

我国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荆楚之地传统院落的精粹,由若干个立体庭院所组成,通过廊道来进行连接,这些廊道的两侧均悬挂绿色垂幔,既能够较好地遮挡阳光的直射,又能够给读者营造出、绿意盎然的效果,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布局、结构和功能设计,也体现着高校和图书馆的组织形态,在其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予以重视,务必要便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要更好地淡化学科界限。

3.2.3 推广和促进图书馆人际交流

高校图书馆建筑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和交流意识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外高校图书馆通常会采用特殊的建筑布局、功能划分和模糊边界来促进人际交流。例如,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是全校科研交流的中心,设计师在对建筑内部人流运动轨迹、规律及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采用了模糊建筑边界的处理方法,让人不知不觉中在不同楼层间进行穿越。同时采用感光性好的建筑装饰材料,增强视觉效果和亮度,拓展建筑内部的通透性和流通性。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方案中,建筑师采用了环绕式多层设计,通过疏散人流来促进社交活动。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有较佳的表现。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采用了高架通道构建非正式社交环境,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和隔阂感。除了采用建筑功能布局和设计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外,建筑还可以通过阻碍流动来促进人际交流。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上也考虑到了图书馆人际交流的问题,将图书借阅区、学生自习室设置在左侧裙楼,将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影视厅设置在右侧裙楼,一动一静,通过走廊來连通,既保证了人际交流的需要,又有效地降低了相互间的干扰。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和形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科学的建筑布局、合理的功能划分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更能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和人际交流体会。从这个视角来看,图书馆建筑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和文化的“综合体”[21],通过合理设计与布局能够让每位读者体验到安详与幽雅,也能够得到作为主体而被尊重的满足感。

3.2.4 进一步提升图书馆人文培育

享誉世界的景观设计大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指出,人会被环境熏陶和感染,他主张高校将图书馆建筑列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他提出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诸多著名美国高校图书馆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20]。例如,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采用的“标志性”设计,即在图书馆外墙中设置独特的标签,以强化图书馆的“品牌”影响力。耶鲁大学图书馆所有内部通道、门廊上都印有校训。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拱廊结构和红瓦黄墙,形成了特有的“斯坦福风格”,这些细节性的设计,有效强化了师生们对学校及图书馆的情感。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有较佳表现的如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该馆位于校园的中心区域,整个建筑物为半圆环状(呈210°),主入口既有湖泊,又有草坪,环抱着直径68.4米长的中心广场。38米长的大台阶直通图书馆二层主入口,将图书馆建筑与中心广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四层高柱廊围绕广场形成强烈的向心感。环绕图书馆周边竖立着名人雕像,放射型图案交点设有雕塑,与建筑物一起形成良好的人文景观。四周绿地广种花草翠竹,刻有历代诗人名言名句的标牌点缀其间。洛阳理工学院还将图书馆周围的道路用古代名典来予以命名,包括行知路、修远路等,更给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以物化人”是高校图书馆建筑的重要功能,高校图书馆建筑不仅为师生读者提供场所和空间,还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充当了“潜在教育者”的角色,承担着育人的重要文化功能。通过采用独特的建筑设计和风格塑造独特的“性格”和形象,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塑造图书馆的品牌,进而通过对建筑的记忆来激发师生对高校及图书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是在特定社会发展环境下,融入了所在地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元素形成的具有独特功能、寓意和理念的文化,是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建筑形成的文化认知和观念。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若无建筑物作为载体,文化内涵就丧失了展示平台;若无文化内涵,建筑物则必然是空洞的。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更应主动肩负起责任,将建筑与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文化艺术的“对外窗口”,吸引更多人来到图书馆进行学习与交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静静.基于“反规划”途径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布局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1):93-97.

[2]Riddersymoens H. D.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2:universiti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1500-180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1996(4):623-626.

[3]Prest J. M.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xford university[M].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87-88.

[4]Niegaard H, Latimer K. IFLA library building guidelines: developments and reflections[EB/OL].[2019-02-19].http://www.lrc.tnu.edu.vn/upload/collection/brief/7811_9783598117688.pdf.

[5]Kaser D. 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M].Lanham:Md:Scarecrow Press,1997:238-239.

[6]Neal I. Payton. Campus: An American planning tradition[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1985,39(1):32-32.

[7]Neville T. Better by Design: An introduction to planning and designing a new library building[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Jmla,2010,98(1):88.

[8]Frampton K.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M].London:Tames and Hudson,1997:248.

[9]Kultermann U. Education and arab identity kamal el-kafrawi: university of Qatar, Doha[J].Prostor Znanstveni ?asopis Za Arhitekturu I Urbanizam,2002,26(9):79-83.

[10]Thomas G. E, Brownlee D. B. Building America's first university: an historical and architectural guide to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0:160.

[11]Pearson C. A. With the free university library in Berlin, foster and partners inserts a radically new element into an iconic modern campus while respecting the context[J].Architectural Record, 2006,194(11):58.

[12]Architecture C, Campuses A, Klauder C. Z, et al. Charles klauder's brilliant invisible hand[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29)1:24-25.

[13]Burrows T. British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1980s[J].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1988,37(1):14-25.

[14]Schulze F, Harrington K. Chicago's famous buildings : a photographic guide to the city's architectural landmarks and other notable buildings[J].Prison Journal,2007,87(87):143-165.

[15](美)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8-66.

[16]Aga Khan Foundation, Homi Bhahha. Intervention architecture:building for change[M].London:I.B.Tauris,2007:70.

[17]Karl K. Die freie universitat Berlin (1963-1973) :campus design, team x ideals and tectonic invention[M].Weimar:Verlag and Datenbank fur geisteswissenschaften,2008:14-25.

[18]Richard Ingersoll. World architecture 1900-2000: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Vol.1:a critical mosaic[M].Vicnna:Springcr,2001:159.

[19]Richard J.Stanford university[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2006:4,24.

[20]Schuylcr D. Frederick law olmsted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campus design[J].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1997,(25)1:1-10.

[21]Daniel R.K, Ricardo D.&Ginger K. Mission and place:strengthening learning and community through campus dcsign[M].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2005:145.

作者簡介:杨勇(1983),男,硕士,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素养、行为分析。

陈天娥(1976),女,硕士,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研究方向:科研服务。

(收稿日期:2020-06-11 责任编辑:马玉娟)

The Connotation Express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Foreign University Libraries

Yang Yong Chen Tiane

Abstract: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brary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s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forming and showing the spirit, characteristics and heritage of library. The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broa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ulture in China. By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oic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nterprets th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deeply reflects o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meaning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Expression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高校图书馆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