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芳 石芳 张岚
1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到2017年12月我国古籍保护的首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向社会发布,再到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推出,古籍从保护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拥有了“顶层设计”。
2 案例内容
河北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约2.6万种、 20余万册(件),善本1 100余种。经、史、子、集皆备,包含唐、宋、元、金、明、清、民国众多版本,不乏国内乃至世界孤本。古籍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为此,我们在保护的基础上,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扩大古籍服务资源及服务深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古籍服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2.1 多措并举 夯实服务基础
2.1.1 编制古籍电子书目,便于查找
以前我馆主要使用传统的卡片式目录,不便于查阅,更不能远程时时查阅,为此我们编制了各种索引目录,挂在图书馆网站,让师生随时访问查询。具体有《河北大学馆藏方志书目》《河北大学馆藏家谱书目》《中华再造善本书目索引》等。
2.1.2 古籍数字化采集,方便使用
古籍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同时也具有文献价值。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它们虽然弥足珍贵,却也满目沧桑。如何做到保护它们的同时又能发挥其特有的文献价值呢?2011年,我馆承建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河北省旧方志资源数据库”,是我馆古籍数字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今后建立古籍文献特色数据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自2011年开始,我们尝试性对部分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拍照、扫描等技术手段对百余种、千余册,六万多筒子页古籍进行了图像采集,其中馆藏稀见古籍50余种。
2.1.3 珍稀古籍再造,方便阅览
馆藏珍稀古籍,为了使其传诸久远,一般都不随意借阅。如何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善本从“深闺”中走出?影印复制是其中一条可行的途径。为此,我们挑选了《赵城金藏·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金刻本)等35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参照国家图书馆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利用高仿真彩印技术制作其影印本,从色彩、材质、装帧等方面,尽量还原古本,使其成为具有我馆特色的“新善本”。
2.1.4 疫情期间,服务不打烊
疫情期间,在做好防控的同时,一方面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定期入库巡查,做好对古籍资源文献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无接触“云”服务,通过电话、微信、QQ、邮寄等方式,为读者提供与古籍相关的文献信息检索与查询服务。同时在离岗时期,仍力所能及在家校对《玉狮坠》等书稿近6万字,真正做到离岗不停工。
2.2 拓展新领域 提升服务质量
2.2.1 立足根本,助力学校教学科研
(1)利用古籍丰富教学内容。 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与相关院系合作,成为编辑出版、图书馆情报专业、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古代文学等专业版本学、文献学等课程的第二教学课堂。现场的教学,近距离的接触,使广大师生更加生动逼真地了解古籍的装帧、版式、版本,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更增强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意识,很好地诠释了自身服务教学与科研的职能。
(2)为相关专业研究者提供强有力的文献支撑。每年支持教师相关科研课题十多项,专著、论文多篇。如我馆所藏海内孤本嘉业堂藏本《玉狮坠》,为我校文学院樊兰的博士论文《张坚<玉燕堂四种曲>研究》提供文献支持;馆藏《中华再造善本》,为新闻传播学院田建平教授的专著《宋代出版史》提供文献支持等。文学院李俊勇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课题——《长生殿》曲谱整理和研究,就在我馆的典藏中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
(3)积极开展古籍整理相关工作,助力科研。成功申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乾隆内府四色抄本《昆弋腔选曲》文献整理;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南怀仁《坤舆全图》版本以及影响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嘉业堂藏抄本<玉狮坠>研究》等。通过标点、校勘等方式对《严修往来手札》《端午帅手札》《乾嘉诸老投赠廿九札》《昆弋腔二十种》《玉狮坠》《寒玉堂集》《逃禅阁诗稿》等馆藏15种珍贵古籍进行整理。相关工作人员相继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文献》《河北大学学报》等期刊杂志发表《<四库全书总目·石湖志略文略>辨证》《西学东渐视域下南怀仁坤舆全图研究》等论文20余篇。近十年来,我馆无论是在河北省高校还是河北省六家国家古籍保护单位中,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论文发表数量都首屈一指。
2.2.2 延伸拓展,扩大社会影响
(1)参加全国性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从2007年开始启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我馆投入巨大的人力,目前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校审阶段,由国图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一书,将于近期出版。该书收录8 000多条古籍数据,10万余册,涵盖经史子集。该书的出版,将使我馆的古籍资源从深闺中走进大众的视野,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将极大地提升馆藏影响力。
(2)逐步接纳更广泛的服务受众。由于馆藏丰富,特色突出,每年接待校外古籍查阅者众多,尤其是续家谱者、修方志者等。截至2019年底,我馆已经为江苏、浙江、安徽、山西、京津冀等地80多家单位和个人提供咨询、文献传递和资料查询服务。其中有些社会读者为了感谢我们的服务自愿捐赠新修的方志、家谱,目前受贈的家谱以及方志有60余种。此外,我们还为河北地区方志编写、旅游开发、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馆馆藏的清代宫廷画《盘山图》,因清晰绘制盘山的行宫位置,为天津蓟县盘山景区规划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北大学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众多,亦是展示我校深厚底蕴的一个窗口,是校内外参观交流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等900余人次,包括河北省省长、省委书记、教育部长等。
在我校、石家庄、沧州等地多次举办展览和讲座,如举办“古籍精品展”“古籍书影展”“古籍元素设计”等展览及“南怀仁与坤舆全图”“李元济与四部丛刊”“宋代四大类书”等讲座。这些活动的举办,受到广大古籍爱好者的欢迎,不仅增强了其对古籍的了解,深化了受众古籍保护意识,同时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3)积极参与古籍相关宣传推广。2016年我馆参与《南怀仁<坤舆全图>》纪录片的拍摄,该纪录片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少儿科教频道、保定市电视台以及搜狐网站播出,反响很大,使《坤舆全图》成为河北大学的标志之一。
2018年,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典籍背后有故事》开始拍摄,首批选取了省内三家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承德市图书馆)馆藏的六部代表性古籍进行拍摄,其中我馆的典籍就有三部,包括《坤舆全图》《寒玉堂集》《赵城金藏》。通过系列微纪录片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再现其产生和流传的历史,一本書、一幅画、一幅卷轴,几百年前的东西就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几部片子的拍摄,从题材的选择,文本的出台,精华部分的展示,我们都给予最专业的支持。
(4)不断推进古籍整理出版。我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文学院等合作,陆续出版了《河北大学稀见方志丛刊》《坤舆全图·坤舆图说》《河北大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河北大学馆藏家谱图录》《河北大学图书馆馆藏珍本丛刊》,点校整理《昆弋腔二十种》《寒玉堂集》《逃禅阁诗稿》。这些典籍的整理出版,使其化身千百,嘉惠学人,为社会公众提供普及读物,为广大文史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学习资料,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参考。
3 进一步深化古籍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古籍数字化是提供广泛社会服务的坚实基础
数字化是对古籍高效、永久的保存,对古籍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中华文脉和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和数据化资源,将图像转变为可进行多层次检索的文本,通过自由提取人物、地点、家谱、地理、经济等信息,获取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数字化需要花费的精力和金钱都很巨大,每本书都是一个小工程,应寻求多样合作与专项资金支持,联合河北省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建立古籍共享资源平台,满足更多人群对文献的需求。
3.2 利用现代媒介进行古籍知识的宣传推广
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全方位加强古籍的宣传推广,是让师生、民众了解古籍、走进古籍的必然途径。通过多途径培养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
3.3 提升古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障
古籍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更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有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历史知识,有一定繁体字的识别能力,能熟练运用古籍工具书,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等。除引进专业人才外,更要注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通过积极地参加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提升古籍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新,没有一蹴而就,而是逐步积累的结果。要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最根本的还是在创新,拓宽古籍服务现代社会的渠道,挖掘古籍中的文化元素,开发设计出特色文化产品,让古籍走入社会,为现代生活服务。
(收稿日期:2020-08-15 责任编辑:张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