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娇 刘晓东
【摘要】本研究结合了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通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多方面改革,探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深入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药学岗位胜任能力。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38-02
一、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高职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困境是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脱节。表现为:①高职院校培养的药学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职业素养不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学生毕业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带教才能独立工作;②市场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未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③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呈现多元化,除专业外,对计算机技术、管理和沟通技能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通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市场针对性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缩短人才培养时间,减少企业后续培养成本,打造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
高职药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药学服务的主力军,未来的典型工作场景包括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制剂生产及检验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药品生产企业根据工艺要求和标准操作规程(SOP)胜任常见制剂的生产工作,能够根据药品质量标准胜任药品的质量检验工作。上述能力的培养,在职业院校表现为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针对性不强。《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要坚持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原则[1]。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新入职员工及学校进行了调研,与校企合作单位的生产、质管、人事方面专家组织座谈,确定了培养目标为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制剂生产、药品质量检验、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继续细化该专业需掌握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2.探索课程设置改革
课题组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专家组织了座谈,共同论证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在保留部分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胜任的要求,拓展了部分制剂生产相关的课程,如GMP概论、药学综合实训、药物制剂设备、天然药物提取和纯化技术等。
3.探索教师队伍的组建
积极探索组建校企“双师”、“双员工”队伍。一是主动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二是学院派送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跟班学习和实践。教师实行学校、企业双管理,并采取了一定的鼓励措施让更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不断提升“双师”队伍素质,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的融合互通。
4.探索实践性教学改革
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根据理论课程合理编制了实训计划,理论课程期间穿插小部分的校外实训;规定了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需完成两周以上药学工作的见习;通过以赛促教,校企共同举办了药学专业技能竞赛,如传统中药技能大赛、药物分析大赛等。
5.探索更新评价体系
课程实施由校企双方教师完成,评价体系从原来“学生角色”评价改为“学生+员工双角色”评价。积极引入了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评价,也促进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四、分析与讨论
目前,我院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这些改革提高了学生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药品生产企业岗位胜任能力。同时,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探索:
1.继续深入探索課程体系改革
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多次研讨、优化,但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仍需进一步探索。
2.继续深入师资队伍融合探索
学院专业教师授课能力强,但结合企业实践较少;企业专家企业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规律掌握和授课技巧较弱。
3.继续探索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目前校企合作往往以“冠名班”、“定向班”、“订单班”等形式向企业输出毕业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课题研究后期,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具体举措、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组合式激励机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195号)[Z].2017-12-5.
作者简介:
龚小娇(1984-),女,汉族,江西新余人,药剂学硕士,讲师,从事药剂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