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新高考对阅读素养培养的新要求为背景,以地理阅读教学为例,解读推进学科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诠释提升学科阅读的五大素养,并从课内与课外两个层面探讨推进学科阅读的路径与资源建设,为学科阅读推进工作提供实践认知层面的认识与可操作经验,为新高考改革中学科阅读素养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学科阅读;阅读素养;推进路径;阅读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7-0055-04
【作者简介】严乃超,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太仓,215400)科研处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一、新高考背景下推进学科阅读教学的意义
1.学科阅读教学为提升学科学力奠基。
阅读的本质就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归纳,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会阅读就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力提高需要阅读支撑。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理解阅读素材,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文字材料、数字图表甚至图画音符都是阅读的素材。因此,阅读指导绝不仅仅是语文课的要求,它应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有了认真持久的阅读,学生在学力提升的同时,学科成绩自然提升,学科阅读与学科学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新高考情境取向命题倒逼学科阅读教学。
新高考命题取材越来越趋向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世界,解决现实的问题。通过提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素材创设阅读情境,将学科阅读素养的评估放置在各种阅读情境中,不同类型的阅读情境需要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技能。而限于篇幅以及教材编写的要求,教材内容一般做了“去情境化”的处理,为实际教学提供的是结构良好的学科一般原理与相对理想的普适性知识。教学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真实情境,主要形式是为学生提供真实复杂情境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化阅读进行探究、完成建构、实现迁移。但因为真实情境往往表现出情境开放、信息内隐、条件无序、答案多元等结构不良的复杂特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区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界定概念的边界,梳理重构条件信息,用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组织重构,用学科思想方法进行建模,并迁移运用。
3.新高考地理阅读趋向连续与非连续文本的有机结合。
阅读素材分为连续文本与非连续文本两种格式。非连续文本,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组成,地理阅读中主要包括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和地理漫画等。目前的高考地理试卷中,连续文本的考查比重较小,非连续文本的考查比重较大。随着真实情境材料题的比重加大,连续文本的阅读也将加强。但基于地理语言的特点,应该继续以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出现,配合真实情境连续文本阅读,加强与真实情境配套的实景图或素描图,以及复杂情境中的地图或图表(如几个地理要素的叠加图表)等非连续文本阅读。这一趋势在近年高考中已体现。
二、新高考背景下提升学科阅读素养的五个维度
1.信息获取素养。
信息社会不缺少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输,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获取、选择学习资源,并开展高效的学习。阅读资料的获取途径、分类、类比分析与引据论证等本身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拓展这一方法的指导,将学科阅读变成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主要可在课前预习时与课堂教学时的教材自主阅读与集体阅读,以及习题阅读与课外学习资料阅读等环节,通过有机融合学科学法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全文泛读与重点精读相结合的阅读,关注文本内容与结构,培养信息获取(检索)、评价(理解与解释)、处理、运用与表达能力(主要是精准提取、加工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等阅读素养。
2.学科语言素养。
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在学科阅读中需要一定的学科语言阅读素养。例如地理学科语言系统中,地理术语是第一语言,地图是第二语言,地理信息系统是第三语言,这些都是常用的地理语言符号。地理学科阅读主要是通过这些地理学科语言与文本图像进行交流与对话。由于地理涵盖自然、人文,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阅读的边界不是非常分明,综合阅读是地理阅读的常态。学生在读综合类的阅读材料时,要明晰地理学科视角,应用地理知识去理解阅读内容,运用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语言系统来解决阅读中的相关现实问题,学会从复杂情境的地图或图表(如多个要素叠加的图表)中定位地理要素,从真实情境的实景图或素描图中读取地理信息。地理学科语言系统中,人地关系是地理语言的核心,地域空间是地理语言的特质,地图与地理信息是地理语言的工具,这些都是常用的地理视角。因此可以用地理的视角去阅读很多领域的信息,从中撷取人地关系和地域空间等与地理相关的信息,发现地理信息在综合信息中的位置与作用,也可应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辅助相关阅读。同时可在综合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印证地理学科知识。
3.分析建构素养。
学科阅读除了要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文本对比分析能力、图表符号与数据信息分析能力、对文本的解构与建构能力等阅读素养。例如地理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地理科学史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分析建构素养。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地理学科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地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形成深度解读与理解,同时对地理学科知识在整个学科中的位置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形成整体认知与建构。
4.实践阅读素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实践阅读素养,主要培育方式是开展实践性阅读。一是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书阅读,在实践过程中要经常翻阅这些工具书,学以致用,在用中检验书中的知识与技能,是典型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深度学习方式。如经典科普读物《地质旅行》《气象萬千》等是我们在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与气象观测时的实践指导书目,地理实践前与实践过程中阅读这些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阅读素养。二是开展学科实践故事的阅读,例如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中国古代的徐霞客、近代的李四光、现代的秦大河等,他们的科研经历本身就值得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洪堡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等科研纪实作品。当然,教材中也有相关阅读栏目,主要讲地理科学家的主要贡献,阅读这些材料可激发学生传承与发展学科的责任与激情,培养学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5.阅评阅创素养。
学科阅读需要一定的评论、质疑、批判等阅评能力以及撰写阅读思考、读后感、延伸创作与表达等创作能力。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学科阅读时并不是简单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将阅读所得内化与输出,提升阅评阅创的阅读素养,包括阅读理解与分享、批注与评论、写作与表演等。通过实时的学科阅读去发现与解读学科的最新发展,通过广博的学科阅读去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与阅历,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生发自己的学科思维与想象,在此基础上创作自己的学科阅读延伸作品。通过学科书目推荐与导读、学科阅读小论文、书评、读书笔记等小品文创作以及演讲表演等方式进行学科阅读后的表达与展示。
三、新高考背景下学科阅读路径与资源建设
新高考背景下学科阅读路径既有教材阅读、教学材料阅读、试题阅读等传统的学科阅读,也有专业阅读、科普阅读、媒体阅读、教材辅助阅读、研究性阅读等新型的学科阅读,对阅读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开放性、真实性与实践性。
1.课内学科阅读的主要路径与资源建设。
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阅读往往是融合学科教学提供阅读材料式的学科阅读,选取与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相关的辅助阅读材料开展课堂阅读,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激发兴趣、对比互补、启发思维等作用,通常将相关阅读材料作为背景材料,以之设置情境,设计问题,形成活动单,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因此阅读材料的开发成为课内开展学科阅读的基础。以地理学科的课内学科阅读材料建设为例,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经典资源。如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学的地理教材、《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等经典图集、《国家地理》等经典杂志、各类地理原著与科普读物等。二是充分利用好时效资源。如通过中国国家统计局网、中国气象台网等地理相关网站、各地地方新闻、地方史志、政府工作报告、Discovery等相关电视节目等途径选取时效性强、贴近生活、来源可靠的案例。
2.课外学科阅读的主要路径与资源建设。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可分为课前铺垫阅读、课后拓展阅读与研究性阅读。课外拓展阅读时间上相对充裕,教师可以指定相关书目,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所学及产生的延伸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课内外相互映衬,相互促学的良好学习生态。例如,在地理学科阅读中,可通过阅读《房龙地理》、《气象万千》、乔治·伽莫夫的《宇宙的产生》、霍金《时间简史》,引导学生学会概念认知阅读(定义、特征、分类、例证等)、图文结合阅读、知识关联阅读(时空串联、跨时空比较、逻辑联系、知识树等)、要素辨析阅读、原理推导阅读、数据分析阅读、主题研究阅读、实践指导阅读等地理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有更深刻而鲜明的理解。实践性阅读可结合动手操作与策划游学等实践方式开展“学中做,做中学”的深度学习。研究性阅读可通过大量的主题性阅读,在分析大量相关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探索其中的一般路径、方法与规律,并形成多种形式的研究阅读成果。由于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与阅读材料梳理与分析,往往又需要通过研究小组的合作学习来完成。其主要路径是开展合作阅读与交流,进行阅读分工与阅读研讨,集思广益,综合不同学生的理解与想法,形成基于集体智慧的阅读成果。
新高考對学科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全科阅读,特别是非语言类的学科阅读的推进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积累阅读资源与指导经验方法,建议建立起区域推进或学校推进的全科阅读书目,并建设相配套的导读单,将学科阅读纳入学科教学评价,以与新高考背景下学科阅读要求相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