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泳莉
[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文本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大胆想象,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20-0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挖掘文本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的时候,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再让学生仿照着文本中的样式,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语言表达要完整而有条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曹冲这个人物的聪慧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最后,教师进行适当拓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的,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大家不妨课后去读一读。对于这个拓展文本的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能在学生心中扎下表达有序完整的根。再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在课堂中,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把我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这样教学,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统编材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还有许多,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并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二、借助课文插图,渗透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美感十足、极具民俗特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阅读提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这个文字旁边配备了一幅中国结的插图,孩子们环绕在红红的中国结四周。这就给读者以恰当的暗示:这单元的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感受编者那独特的匠心。再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中配备了一幅插图,这幅插图中后羿身着皮毛,赤着足,身后有九个太阳在炙烤着大地,后羿正侧着身在拉弓……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去感受后羿这个人物形象的勇敢,从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教材中的插图,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渗透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如统编教材《剪窗花》《猜字谜》《姓氏歌》《春节童谣》《二十四节气歌》等课文本身就蕴含着传统的风俗文化、节气文化、字谜文化、姓氏文化等,对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字谜,让学生进行猜字谜比賽,或开展剪窗花比赛、姓氏大展览、春节习俗介绍等活动,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如,在教学《中国美食》的时候,在学习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于闽南的封肉,四川的火锅,东北的锅包肉,广东的蜜汁叉烧等名小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饮食文化,是历经岁月的变迁流传至今的。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生活,亲近民俗文化,不知不觉地让传统文化的因子扎根于学生心田。
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教师要能够极力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因素,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并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得到自然的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成为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