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会东
内容摘要:通过从备课环节从学生角度预先进行课堂设计,到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力和发散性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再到课后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备课 课堂设计 发散性 创造力 自主探索 实践 学习平台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的前言写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想,一节节精彩的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能提出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有多少;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是基础型、拓展型还是研究型,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只有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才能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好铺垫。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教师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了解学生,运用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经常鼓励学生的一句话就是——怎样想就怎样说。让学生们学会“胡思乱想”,学生自然就活跃起来,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
課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探索、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二者的区别,他们竟然能想到“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所以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而“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学生,他会知道得更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海底两万里》《骑鹅历险记》等课外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的魅力!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适合的学习平台,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是生活。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