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超越数学基本思想的思维认知

2020-07-04 12:33李静
江苏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推理抽象

【摘 要】数学基本思想体现为三大核心要素,即抽象、推理和模型,数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剖析教学内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使他们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数学。

【关键词】哲学思维;数学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27-05

【作者简介】李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数学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思想,是人学习数学以后具有的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层面之上的思想应该超越数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数学。那么,什么是哲学思维?数学基本思想中能挖掘出哪些哲学思维?该如何实现数学基本思想到哲学思维的超越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解读:数学与哲学的关联

数学是从数量、结构、变化、空间和信息等角度探究世界规律的学问。哲学是从思辨角度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数学和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如数学家B.德莫林斯说的:“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数学中蕴含着诸多哲学思想,如现象和本质、一和多、部分和整体、永恒和变化等,它们影响着数学的发展。在哲学思维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用哲学思维指导的数学教学,不只在知识内部就事论事,往往还能从数学思想的高度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审视:数学基本思想中的哲学思维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我们可以把数学基本思想归结为三个核心要素,即抽象、推理和模型,三者之间先后关联、起承转合、相互交织。数学思想或隐性或显性地存在于数学教学中,除了能从数学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能从哲学的角度进行适度的辩证剖析。

1.抽象思想中的哲学——“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抽象是指从众多对象中抽取出共同且本质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它是数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思想,包括分类、集合、变与不变、符号、对应、有限与无限等。其中,极限思想是用无限逼近的方式来刻画数量变化的趋势,这里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变化的量是无穷多个;其二是无限变化的量趋于一个确定的常数。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是有限个数的计算,经过有限的运算次数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计算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分割、平移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但对于不能直接转化成长方形的圆、椭圆等图形来说,又该如何精确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呢?其实,圆也可以分割转化成长方形,只不过一般直边图形是通过有限次分割来转化成长方形的,而圆是通过无限次分割、拼接、逼近来转化成长方形的。这样操作的依据便是极限思想,因而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及教学中不但有,而且在计算和公式推导中已经真正应用了,是小学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数学思想。

数学的极限思想只是科学的一小部分,往深层次挖掘,就可以看到哲学的成分。《庄子·天下篇》有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转化为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长度为单位1的线段,第一天取走全长的一半,以后每天取走剩下的一半,永远有剩余。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根据极限思想,这个无限变化的结果最后一定有极限,这句话只看到了无限,而没有看到无限中蕴含着有限,无限取下去,剩下线段的长度趋于0,取走的长度趋于1。为了计算圆的面积和圆周率,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了割圆术,先做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再做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随着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它的面积和周长也越来越接近圆的面积和周长。刘徽在描述这种做法时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也就是说,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圆就可以转化为边数无限的圆内接正多边形,即化圆为方。刘徽看到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比庄子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由上可知,极限思想是一种用无限逼近的方式来研究数量变化趋势的哲学思维,同时也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本质上体现了辩证关系,即圆与方、曲与直、静与动、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

2.推理思想中的哲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推理是從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包括归纳、演绎、数形结合、转化、类比等。以其中典型的转化思想为例,数学学习中有数的转化、计算的转化、图形的转化等问题,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若能引导他们运用未知化已知、复杂化简单、一般化特殊、抽象化具体等转化思想来解决,将有助于学生拨开思维的迷雾。在数学教学中,众多现实引发笔者思考:转化思想是引导数学学习和工作的灵魂,如果我们站位更高、眼光更远,能否将转化的思想和意识渗透至我们的生活中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国有句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说塞翁丢了马,人们都来慰问他,他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几天后马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许多匹塞外良马,人们都来祝贺他,他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又过了几天,塞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腿断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之后国家征兵打仗,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而免于征战。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极具戏剧性的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启发人们用转化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无论是遇到福还是遇到祸,都要辩证地看待未知的结果。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蕴含着哲学思维的转化思想,如形容情绪大起大落的“乐极生悲”、说明忧患意识重要性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成语或俗语。如果教师能在数学教学中加以渗透,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分析问题的心态将会更加成熟、平和,这对于现实教学和学生将来的发展都具有实际意义。

3.模型思想中的哲学——“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数学模型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建立的概念、公式、定义、定理、法则、体系等,一般用语言、符号、数量关系或图形来呈现。模型思想包括简化、量化、函数、方程、优化、随机、统计等。以简化思想为例,它强调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示模型来进行表征。如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一个步行者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走完七座桥,最后回到出发点呢?瑞士数学家欧拉把它简化成了一个几何问题的模型——一笔画问题,不仅解决了问题,给出了连通图,还提出一笔画的重要条件在于它们是连通的,而且奇顶点(通过此点弧的条数是奇数)的个数为0或2。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大数学家才能想到的方法,我们这些平凡人是难以解决这些高深的问题的。我国西漢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是说智者在多次的考虑中也会出现个别错误;而愚者经过千百次的思考,偶尔想出一条主意也可能是正确的。这些所谓的愚者实际上是在践行简化的思想,他们在用最简单的方法下“笨”功夫,这种“笨”功夫实则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型,循环往复地进行模型化尝试和体验,很好地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道理。

三、实践: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对策

1.化隐为显,明晰哲学思维的关键点。

小学生往往对具体的、数量有限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对抽象的、数量无限的事物难以把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他们思维认知的关键点,将隐性的抽象转变为显性的直观,并适度渗透相应的哲学思维。前面提到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不妨借助如图1所示的直观图来理解。进一步来看,可以把日取的总和转化为无限个数相加的计算,即 + + + + + +……。还可以用数形结合(如图2)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当天数为n时, + + + + + ……+ =1- 。当n无限大时, 就越来越小,木棒剩下部分的长度会趋于0,那么最终的计算结果1- 会越来越接近于1,直至等于1。

解题过程中蕴含着复杂的极限思想。此时,若教师适时点拨,将微观放大,引导学生找到其中哲学思维的生长点,即量变引起质变,其和无限逼近1,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极限思想的认识。

2.化弊为利,找准哲学思维的切入点。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关注知识的传承,还要发现儿童的“独特之处”。首先是“容”错,更重要的是“荣”错,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这其实与之前提到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思维不谋而合。下面,我们来看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两个片段:

【片段1】

师:同学们课前都自己尝试求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想法。(出示图3)

师: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因为他算的不是面积而是周长。

师:这个想法虽然不正确,但它的价值在哪里?

生:提醒我们要看清楚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周老师用艺术化的处理告诉大家这样一个哲学道理:学生的错误都有它的价值,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片段2】

师:刚刚,我们通过切割和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有同学课前是这样想的(出示图4),他的想法对吗?(大多数学生摇头)错在哪里了?

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宽是5而不是8,也就是说高是5,所以不能用12×8。

师:你觉得12×8算出来的面积比实际面积大还是小?

生:我觉得这样算应该比实际面积大。

师: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画出相应的图,教师课件(如图5)演示说明。

师: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面积为什么会变大呢?

生:因为角度在逐渐变大。

师(出示图6):对,a和b两条边之间的夹角越大,这两条边相乘得出的面积就越大……

周老师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了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错误出发,找准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潜移默化地渗透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经历体验、探索、再发现的过程。

3.化繁为简,把握哲学思维的延伸点。

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抽象和概括的过程。笔者前面谈到了模型思想,简言之,数学模型就是借助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生活的故事。特级教师华应龙“投石问路”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课始,华老师出示微信朋友圈中的一个话题——“徒弟问:‘师父,您多大了?师父答:‘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等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并提问:徒弟几岁?师父几岁?问题一出来,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华老师让学生多读几遍,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过去、现在、将来,并画出如图7所示的示意图。进而提出如图8所示的“投石问路”画图法,让学生也像这样举例并画图表示。

师:投石是为了什么?

生:问路,找到问题之间的关系。

师:真好,你发现什么关系了吗?

生:通过投石问路,能看出从徒弟过去的5岁到师父将来的71岁,中间共相差66岁,里面有3段年龄差,每一段年龄差就是22岁。

…………

华老师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搭建帮助理解的思维脚手架,题目中的实质性知识并不重要,他要以此聚焦、凸显比“鱼”更重要的“渔”,而且这“渔”并非由他所传授,他只是在“导人自渔”。“投石问路”的方法看似愚笨,实则是一种简化的理性思维训练。“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在这笨与不笨的冲突中,学生向下“沉潜”,在试错与摸索中触及知识内蕴,进而“向上飞扬”,沉潜似“笨”,飞扬为“智”。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思考和判断,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哲学的基本原理,形成哲学思维。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用数学基本思想背后的哲学思维来指导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哲学的思维方法,也能使他们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进而提高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长林.《塞翁失马》中的消极思想[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1(2):50.

[2]王永春.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及教学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于漪.教海泛舟,学做人师[J].人民教育,2010(17):53-59.

[4]段安阳.数学思想的内涵、价值及教学建议[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10):33-35.

[5]曹琴珍.中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与方法探析——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初步”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34-37.

[6]陈晓兵.数学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10):96.

注:本文获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推理抽象
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政治学科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