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会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能唤醒学生的已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应用“思维导图”能呈现“学导结构”,能引导“深度加工”,能有效交流、构建知识结构等等。作为一种可视性的工具,思维导图能提升学生学习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 优化教学
所谓“思维导图”,是指用图形、符号、词汇等引导学生思维、想象的结构示意图。“思维导图”又称之为“心智图”,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首先由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尼·伯赞提出,后在学习领域得到广泛推广。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性的工具,常见的有气泡图、树形图、集合图、圆圈图、鱼骨图、韦恩图等,运用思维导图,能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应用思维导图,呈现“学导架构”
“思维导图”是最好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学导架构”。一般来说,“课题”可以作为学生学导架构的标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可以作为学导架构的中心词。从诸多“中心词”“核心概念”出发,思维导图可以将相关的数学知识串接起来,从而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指明方向,提供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都热衷于导学单。但相比较于导学单,思维导图更具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为思维导图中的诸多关键词、中心词、核心概念等彼此具有隐性的关联,因而能引发学生的积极联想。比如教学“角的分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时,笔者设置出直线型思维导图,其中的关键节点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学生依循直线型思维导图,不仅认识到“什么是锐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更认识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从而自主探究知识,形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运动表象。在教学中,笔者对重点性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用红笔标出,从而突出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钝角是指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应用思维导图,呈现学导架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核心范畴、中心概念以及之间的连线,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探究、补白,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学习思想。另外,引导学生对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横向对比、归类、加工、分析、整理,能让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符合自己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二、应用思维导图,引导“深度加工”
“思维导图”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呈现有效信息、捕捉关键词句,并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认知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审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认知图,更是一种元认知图。
比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笔者将下列关键信息融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补充。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按照“先填图”“后探究”的思路进行。如“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关联、异同”等。围绕思维导图中的“节点”,学生展开自主、自能的探究。对“围绕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学生发现,百分数后面不可以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带计量单位,也可以不带计量单位。有学生认为,百分数只表示率,因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而分数既表量又表率。有学生说,百分数有利于比较,而分数不利于比较,需要进行通分等等。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进行合作,从而克服了教师“一言堂”的弊病。学生在应用思维导图深度加工过程中,还猜测、研究了“千分数”的概念,从而完善、扩充了思维导图,实现了知识的建构与问题的解决。
实践证明,作为一种认知、思维与想象的工具,思维导图能明显地、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记忆、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深度加工,借助他人所制作的图,可以引导学生识图、读图、析图,积淀他们运用思维导图的活动经验。
三、应用思维导图,引导“有效交流”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伯赞说:“思维导图是一把‘瑞士军刀。”这就说明了思维导图功能的强大与全面。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的交流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实现。思维导图是学生交流的载体,能让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交流话题。通过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流畅。围绕思维导图,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展开争辩,展开合作,进行分享等等。
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有效交流,让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照搬教材、课本中的话语。比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笔者设置了思维导图,其中的关键知识节点有“因数”“最小因数”“最大因数”“倍数”“最小倍数”等。围绕思维导图进行深度交流,学生认识到“因数和倍数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最大因数等于这个数的最小倍数就等于它本身”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的认知趋于融合。比如一开始有学生认为,找一个数的因数应当从小到大依次列举,这样能体现有序性。但通过交流,该生认识到,还是从两边往中间一组一组地列举好,这样既不遗漏也不重复,更能体现列举的有序性。比如一开始有学生认为“倍数”和“倍”没什么区别,经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倍数是在自然数范畴内进行研讨的,是相对于因数而存在的,倍数和倍有着本质的不同等等。
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可以让彼此的经验、见识、观点得到碰撞、得到审视、得到共享。运用思维导图,能提高数学课堂交流的效率。在交流中,学生求同存异,能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自己的观点等进行补充、修正。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导图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四、应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可以呈现各个知识节点、知识细节,能让数学知识呈现出一种序列性、层次性、结构性。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能迅速地找出知识点在网络图中的位置,能把握概念的內涵与外延等。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识别与记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想象。
比如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笔者设置了层次不同的思维导图,将诸多知识点集结,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个板块设计,分别让学生经历了从凌乱、离散到深度聚合的过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笔者总结出了材料用量的诸多情况,像四个面的通风管、五个面的金鱼缸、六个面的包装盒等等。又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样一个放射性思维导图中,笔者总结出了“从外面测量的体积”“从里面测量的容积”“常见的体积单位”“取近似值的方法”等等。
思维导图,又称之为灵感触发图,能生发学生的无限创意。托尼·伯赞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思维导图能够让人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中央图上,能够引导人通过主干、分支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联想,能让知识形成一个节点结构。”将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关键词、节点连线,就能构建良好的思维导图。在师生、生生主体互动交流中,思维导图能推动学生发现数学,从而提升其对数学的学习及沟通的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思维导图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导航仪”,是指引学生学习数学的“路线图”。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进行学导架构、深度加工、有效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思维导图具有导向性、导引性的作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 (第二版)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2]熊铭.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5.
[3][美]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