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小学阶段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初步具有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掌握基础的学习方法,这个任务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学习活动,对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实践活动课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新鲜事物都会比较好奇,在授课结束以后,往往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容易产生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应用,能强化知识记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不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认识,能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足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和功利性思想的影响,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有可无。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就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较少,导致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教育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受“能够教育出高分学生就是好教师”这一社会观念的影响,更是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重视,甚至不开展这一课程,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难做到常态化。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往往出现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设计和统一管理的局面,不能进行规范化的整体设计,从而导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进行中的不协调。
再就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其他学科兼职教师来组织的,缺乏相应的专职教师,这一情况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由于学校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由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師进行课程的现状下,并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得课程的开展趋于形式化,作用收效甚微。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策略
(一)加强相关的培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对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的教师,学校应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教育理念的提升,使教师能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教育理念得到转变,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教学起到作用,从而使课程常态化。
(二)规范化教学时间与考核制度
教学时间的规范安排,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通过对每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来规范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素质化教育的要求。无论何种教学方式,保证其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科学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的一项课程,其教学质量的考核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考试成绩来综合体现,这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并且建立良好激励体制,提升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体现,例如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把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判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选择等,都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关能力的培训,使得教师能迅速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完善课程的师资力量,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完善学校硬件设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依赖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例如教学的用具、活动场地、相关的安全设施等,为了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加大对相关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教学特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只有在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挥课程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黄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