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博 于惠霖 郑淮远 潘智 黄锁义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现提出以科研创新和竞赛为主的本科生导师制。将科学研究成果通过竞赛的形式呈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以应对现阶段我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缺乏。
【关键词】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科研 竞赛 导师制
【基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项目(右医院字〔2018〕98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33-02
在李克强总理所号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创业创新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向,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都是影响创业创新教育的关键。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不断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但着眼点大多都是以教学模式或社会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为主要途径[1]。以科研竞赛型本科生导师制为主要载体对医学院校本科生进行创业创新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深层次研讨与探究,同时强化本科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基于科研与竞赛基础之上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2]。
1.科研竞赛型导师制
由黄锁义教授[3]提出的以科研和竞赛为特色的导师制实践型教学,是将竞赛、科研与导师制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而科研竞赛型导师制则在此基础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将创新作为主要目标,以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途径,通过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将成果体现于竞赛,最终通过筛选评估,依照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从而达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三方面的综合培养。
科研竞赛型导师制的实践意义巨大,是切实提高我国医学本科人才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临床思维的养成、科研水平的提升、实践技能的锻炼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科研竞赛型导师制的应用对我国新医改体制下所需综合实践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推进作用,对加快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推广有显著成效。
2.科研竞赛型导师制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有效结合
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的特点和大学导师制内涵的要求[4],科研竞赛型导师制具备四大显著特点:全面性、逻辑性、连贯性、有效性。能够肩负起双创背景下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与素质培养的重任,亦可加强各医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对医学教育事业以及本科教学培养均有显著成效。
科研竞赛型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为起点,学生通过大创项目的申报,首先确定好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文献查询与实验流程的设计,在此基础之上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组建团队,通过与队员之间的协作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能力。项目获得立项以后由学生自行联系实验场地、实验耗材的购买及实验经费的只处于报销。通过大创项目的申报全方位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充分锻炼,尤其是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会加快学生对于大创流程的认知。导师为学生的项目申报进行指点,为学生的课题开展给予帮助,最终在学生的实验与论文撰写中进行指导与点播,不过多干预学生的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实践。
2.1涵盖全面,综合发展
科研竞赛型导师制通过大创项目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锻炼,使学生的思想与认知在申报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具有良好的效果。以科研和竞赛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与制度更适合现今对于大学生双创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如科研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教育重点内容都有着积极效应,且科研竞赛型导师制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与培养都有较大帮助与指导意义。对医学专业人才来说不仅可以奠定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角,还可以为各医学专业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机会与平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大有裨益。
2.2 逻辑培养,注重实践
科学精神是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认知基础,而逻辑思维恰恰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规律[5]。科学研究的基础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技能实践,而科研创新还需要学生有理性的逻辑思维,科研竞赛型导师制就是通过导师进行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对逻辑思维的强化与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仅仅通过逻辑锻炼还不够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对于科研水平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故科研竞赛型导师制的优势还是需要体现在实践上,将逻辑思维体现在实验规划与流程的设计上,有导师通过申报书的质量、内涵、前景与实践意义对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实施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预防突发状况、建立解决方案,整体上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创新思想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2.3 阶段反馈,计划推进
导师对项目准备阶段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设性的建议由学生团队通过讨论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与项目流程上的优化。科研项目进入实践阶段后,导师对项目的把控由项目负责人定期汇报实验进展,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倒是适当的给予点播与帮助,推动科研项目的良性发展。学生按照申报书所设定的计划依照时间稳步推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当严格把控实验质量,拒绝应付了事等消极工作态度的出现,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态度与科研品质,为学生塑造一个优质、积极的科研氛围。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调控分工,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参与项目的开展与推进,号召团队共同进行项目的指标的测定与数据处理,每个步骤都要有团队共同协作完成,杜绝劳动分配不均与散漫的科研态度。
2.4科研为主,竞赛为辅
导师通过学生团队所完成的科研项目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对项目完成的水平进行评估与讨论,导师对项目开展的可取之处与尚需改进的地方进行指导,再由学生团队自主开展讨论,进一步改进实验项目,推动科研项目的深入发展,为项目的結题报告与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由项目负责人撰写论文,导师指导修改后,学校组织开展科研成果展示与科研论文竞赛,通过评审专家对论文的评估与打分定级,对创新性强、指导意义大、应用前景好、论文撰写优质的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筛选,最终综合评估角逐名次。科研竞赛导师制虽是通过传统竞赛的方式开展,但在科研进行的过程中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强化,对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深造等发展添砖加瓦,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3.科研竞赛型导师制的优势与不足
在仿效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基础上,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实施本科阶段导师教育[6],并逐渐发展为现今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本科生导师制。科研竞赛型导师制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优势明显的同时也有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进一步推动人才科技战略发展都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1 优势体现
科研竞赛导师制能够推动学生自主研究交流与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有余力的同学丰富课余生活,锻炼创新思维与个人能力,能够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入研究与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与思路,对深化教育改革与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显著成效。科研竞赛型导师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发展,对于人际交往、逻辑思维、资源分配等软实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十分突出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教育均具有积极影响。通过科研与竞赛双管齐下,可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竞争意识,有利于日后的就业工作,对个人专业素养也是一种丰富与提高。
3.2 问题与不足
现代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标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科研竞赛型导师制更注重创新意识培养与实践,适用于医学等实践型学科,不适用于单纯理论研究类学科,且科研竞赛型导师制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理论知识搭载实践技能才能够参与科学研究,对理论知识储备的要求较高。科研竞赛型导师制的实行是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之上的,对于未能够成功申报的项目及所属学生团队暂时是不适用的,需要学校或教育部门给予相关政策或资助才能够普及应用,科研竞赛型导师制的应用需要部分校外机构、医院、企业等具有社会资源的单位联合学校开展合作才可进一步发展,需要时间与资源的配置。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7]。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作为两大重点,对于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有着指导实践的作用,科研竞赛型导师制对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科研竞赛型导师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科研竞赛导师制在其他学科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艳,党斐.双创型人才培养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5):56-58.
[2]劉凯宁.谈高校班导师制度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及路径[J].才智,2018(20):177.
[3]黄锁义,黎巧玲,林梦瑶,等.以科研和竞赛为特色的导师制实践型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0):168-171,182.
[4]潘乔丹,黄元河,杨彩艳,等.民族医学院校科研型导师制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8):279-282.
[5]蒋瑞.基于科学精神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2):51-53.
[6]郑秀娟,李春英.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浅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2):23-24.
[7]郭玉莉.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110-115.
作者简介:
赵士博,男,1998年生人,黑龙江哈尔滨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和高等教育研究。
黄锁义,男,1964年生人,广西南宁人,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和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