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金林 朱雪莲
摘要 校史是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宝贵的育人资源。针对过去开发校史资源的不足,通过明晰校史研究院建设理念,构建校史研究院组织保障,优化校史研究院运行模式,提炼办学精神,引导学生成为爱学校、爱祖国、有志向、有梦想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校史;研究院;自主;学校文化
校史是一所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办学传统、风格和特色的高度浓缩,更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一部校史,就是一部办学育人史、创业发展史和文化形成史,其中蕴涵着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学校精神以及校友风采、经典故事、人文环境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杭州市文三街小学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但校史资源研究开发匮乏。为此,基于学生德性发展,学校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校史研究院,并对其保障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校史研究院的建设理念
朱小蔓教授曾指出:道德教育需要代际合作,它是几代人共同成长的历程。[1]校史研究院的设立,成为架构在学校和校友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聆听老文三的校园趣事、观摩校友作品、寻访校友学习旅程等体验活动中,汲取成长经验,激发学习动力,思索人生意义。
1.着眼发展,挖掘校史研究院的价值意蕴
提炼学校精神,培植校园文化。源流深广的校史能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也是培养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还能从中提炼学校精神,教育和影响一代代学子继承和发扬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
构建管理模式,探寻途径方法。借鉴学校已有的大队部勤业社的管理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学生自治、评价多元的校史研究院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榜样,提升学生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开发校史课程,形成资源体系。梳理校史,提炼总结有益学生发展的研究内容,形成校史资源库,开发校史课程,筹划校史馆的建设,形成具有文三小学特色的德育课程资源体系,促进教师校本课程研发能力发展。
2.立足童心,明晰校史研究院的概念内涵
根据学校目前办学特色,学校将校史研究院命名为“童‘hua文三校史研究院”。其中的“hua”是指“划、画、话、化”的读音,即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童心“策划”、童心“绘画”、童心“共话”、童心“默化”文三校史,体验童趣、童探和童创的成长快乐。
校史研究院是学校少先队工作品牌 “青苹果家园”三社——即勤业社(大队部组织)、特长社(社团拓展性课程)、实践社(综合实践体系)中的勤业社下的一个分支,是以“文三校史”为研究主题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其特殊性在于研究院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均为学生,它尝试通过少先队组织的自主管理、寻访校友、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模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对学校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校友、辉煌的成绩等形成新的整体认识。
校史研究院的管理机构为院长办公室,内设正副院长、院长助理等若干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全面负责研究院的日常运行、专题审批、活动展示、考核评价等工作。研究院下设若干研究分院,如小作家书院、校园小导游、童心画廊、小小外交家、steam创想团等,主要负责开展寻访校友、研学实践、创编校史和传播校史任务。各级岗位采用逐级招聘的形式确定人选,并制定了相应的职责条例。为保证研究院的“研究”效果,学校聘请了相关专家、校友、学科教师及家长组成智囊团,专门指导研究院的实践活动。
二 、校史研究院的组织保障
为保障校史研究院的正常运行,学校建立了相关的三个机构组织,即校史室、校史课程组、校史研究院,三者相互依存、两两相通。
校史室——成员主要由教师和校史研究院社员组成,是校史资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承担着到不同场所搜集与认定校史资料、培训师生、编写校史的任务。
校史课程组——承担校史课程的开发和培训任务,不同的年段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低段重在了解校史、口述校史,中段重在寻访校友、研学体验和绘编校史,高段着力点在传播校史、创编校史。
校史研究院——研究院院长要求品学兼优,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写作能力较强,曾担任过班长或中队长的社员优先考虑;对校史有着浓厚兴趣,擅长沟通,能自主组织社员参加寻访校友的系列活动。小作家书院、校园小导游、童心画廊、小小外交家和steam创想团各分院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社员招聘要求。研究院的院长和社员都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竞聘入选。
有了来自校史室、校史课程组的人力资源和史料资源等软硬件的支持,校史研究院的运行和管理才能得到保障。三者之间可谓各美其美,其中校史室和校史课程之间的教师成员可以是部分兼任的;校史室搜集和编写的资料是校史研究院开展日常活动的重要参考,校史研究院在寻访和实践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也是校史室资料来源之一;校史课程的优秀培训学员和校史研究院的成员之间是互通的,研究院成員由研究院负责招聘,这些成员可以优先选择参加相应年段的校史课程培训,融寻访校友、创编校史和研学实践为一体。
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研究院开展工作的原点,校史课程教师和研究院社员的培养是研究院建设的基点,活动体系的构建是研究院运行的支点。研究院的人员重组,社员自主参与和坚持实践,社会化课程的充分体验,促使学生意志力得到锤炼,文化品味得以培养,并进而树立学校校史研究院品牌意识,使校园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自主学园、智慧乐园和健康家园。
三、校史研究院的运行模式
研究院架构以儿童道德认同为基本理论资源,结合学校前期“寻访文三人”的有效探索,围绕实施“三类对象、四步操作、五卡评价”三个维度运行模式,探索小学校史教育的新路径。
1.三位一体,携手共进
其一,学生寻访身边的校友。研究院发放寻访校友倡议书、校园网上设置浮标提示寻访活动,通过媒体、校园网发布、口头、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寻访校友,建立校友资源库,还将寻访到的故事、校友回信、采访视频整理后作为开学典礼的素材。其二,师生访谈退休教师。询问当年办学情况、师资力量、校训、学生风采,了解是否留下备课本、练习卷、作业本、成绩单、毕业照片、校园留影、校园故事等,编写访谈录并结集编印。其三,校友会共叙校友情。与校友——世界数独冠军金策书信传情,了解学长就读中学时期如何处理比赛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聆听已是北大教授的校友讲述当年教师背学生淌水进校园上课的感人故事。此外,每逢重大庆典活动,如运动会、校歌发布会等,均热情邀请校友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