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2018-03-30 11:28杨舒丹尹艺璇
档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史传播方式

杨舒丹 尹艺璇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播技术飞速进步与发展,促使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进行创新、发展及变革,也给校史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互联网+”视域研究校史文化传播,即是把校史文化作为知识、文化、历史的传播源,将“互联网+”的方法论与思维方式运用到校史文化传播中,探索新形势下校史文化发展策略,发挥校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有关校史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角度日趋多样。学术界对校史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关注校史教育功能以及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但基于“互联网+”视域对校史文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的论述还少有涉及,特别是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成果是定性的逻辑推导,鲜有原创性的调查数据支持的理论分析。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立足于“互联网+”视域的角度,通过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探索新形式下校史传播的发展策略,以期对学术界提供参考价值。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通过深度访谈、文献搜集、实地观察等,笔者设计问卷题目,确定问卷量表的结构层次,并邀请档案学及传播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问卷题目进行检查修正,最终形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史文化传播调查问卷”。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60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校史文化传播现状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意愿选择的基本资料,对校史文化传播方式、校史文化传播主体、校史文化传播内容、校史文化传播技巧、校史文化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此外,笔者在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中,与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校史文化传播现状及师生的行为意愿。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4份,回收率为95.67%。调查对象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时间为2017年6月15日至2017年7月18日,样本基本信息分布情况见表1。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对校史文化的认知现状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见表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对学校校史表示“非常了解”的占8.01%,“比较了解”的占56.1%,只了解一点的占34.84%,完全不了解的为1.05%。从中看出,近三分之二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对校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几年建立校史馆,举办校史专题展览,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开设校史专题栏目关系密切。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史文化传播方式的选择现状

校史文化传播方式是指为完成校史文化传播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方法。校史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关系到传播活动是否顺利完成,而且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史文化传播方式的选择情况,问卷设置了操作化题目:您通过哪些方式了解校史?问卷列举了比较常见的几种选择方式,结果显示(见表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选择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他人口述”、“校史展览”、“新媒体”,分别为56.1%,54.18%、50.87%。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校史馆/档案馆”、“报刊书籍”、“其他途径”,分别为47.56%,44.08%,10.8%。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他人口述”、“校史展览”和“新媒体”这三种校史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和高效性,较之“校史馆/档案馆”和“报刊书籍”更省时省力,方便快捷,迎合大众需求。

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对校史文化传播主体选择

关于“您认为校史文化的传播主体应该是?”的调查,选择率最高的为“宣传部门”,为83.8%;“党办或校办”次之,为68.29%;选择率最低的为“学生工作部门”,“档案部门”及“其他”,分别为48.08%,31.01%,3.48%。师生对校史文化传播主体的认知选择是基于以往校史宣传形式及宣传内容形成的,从长远趋势来看,这种认识其实不利于校史文化研究以及校史文化建设发展。关于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校史是教育史(特别是高等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是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内容。所以,如果是宣传部门和党办或校办作为校史文化的传播主体的话,校史文化可能更多的是以宣传学校形象,扩大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目的,易导致官方化、片面化,偏离了校史作为史学研究分支的本质属性。

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对校史文化资源的选择

为了解师生对校史资源的认知选择,我们在问卷中归纳了常见的几类校史资源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进行选择。结果显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对于校史资源选择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术氛围”,“教风学风校风,校训、校歌、办学宗旨等”,分别占80.66%,77.7%,73.53%。“校园建筑”次之,占66.2%,“学校管理制度”和“庆典仪式”排名最低,分别为53.66%和44.95%。一般来说,师生对校史资源的认知选择标准是对自己学习、生活或思想观念最具影响力的校史资源。可以看出,“学术氛围”,“教风学风校风、校训、校歌、办学宗旨”比“校园建筑”“学校管理制度”和“庆典仪式”等校史资源更具影响力和教化作用。

三、校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1.传播主体:从“传者思维”向“受众思维”的转变

校史文化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传播主体来完成。校史文化的传播主体通常为:档案馆/校史馆、党办或校办、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不同的传播主体必然会对校史文化内容、受众、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及机构职能上来说,档案馆/校史馆在校史文化传播中应处于中心地位。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校史文化传播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主导支配校史文化传播,受众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校史文化。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主体与受众处于同等地位,即受众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校史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校史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发布信息。因此,作为校史文化传播主体部门,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角色与地位的转变,转变工作思路与方式,借助受众者双重身份,有效传播满足受众需求的校史文化。

此外,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校史文化传播主体需要熟悉并掌握必要的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面对官网、博客、微信、社交网站等种类繁多的新媒体,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及受众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史文化分类处理及加工,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2.传播内容: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校史文化传播内容建设应站在历史学、教育学的高度,深入挖掘校史文化的内涵,与现阶段社会文化需求相结合,从传统的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由于越来越多的传播行为是在互联网衍生出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发生的,如官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不同的传播媒介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受众群体,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根据社会文化需求及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相应选择、组织和展现,使其符合对应受众群体的阅读偏好和使用习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目前校史文化传播媒介已包含校史书籍、官网、微信、微博等,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很难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只有依据不同传播方式创造相应的传播内容,才能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如不同于校史书籍,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要求篇幅短小、内容精练。其次,内容要力求易于近人。加强校史文化资料的整理、加工,将其转化为文字、图片、影音等文化产品。在内容的选取及编写上,要兼顾史料性、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力求做到选材精准、表现手法生动、结构新颖独到。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主体要时刻追踪把握受众者的思维与需求,根据受众者不同的喜好,选取热门事件及与受众者密切相关的内容。

3.传播方式:从单一传播到多样化传播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诸多新型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以官网、微信、微博、APP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纸媒的诸多限制,改变了传播的效率和途径。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站、微信、微博、APP等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促使了校史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校史文化传播主体可借助互联网传播方式,将各类校史文化知识传播给大众。

一是建立网上校史馆,开设校史专题栏目。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通“永不消逝的电波---西电往事”校史网站,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 并开通了“西电记忆”“人物访谈”“校史春秋”“影音档案”“留影存照”等多个栏目。网站所载的校史资源丰富,便于用户浏览及搜索,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受众范围广、传播效果明显。

二是开通校史文化微信公众号。笔者调查发现,截止2017年7月25日,国内的985高校中已有11所高校的档案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传播校史文化。在进行校史文化传播时,要着重关注当今人们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深挖校史资源,推送一些有特色、有趣味的信息,契合用户的兴趣,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是开发校史趣味知识APP。2017年国际档案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开发了档案法律知识答题小程序,采用手机微信答题方式,通过互动答题游戏普及档案法律相关知识,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校史文化活动中,可借鉴该活动创意,利用微信开发简单的小游戏等,设定一些关于校史的趣味问题,让游戏参与者进行答题闯关,最终闯关成功者获得奖励。此种方式不仅形式新颖,也能快速有效地传播校史文化知识,提高大众对校史的关注度。

4.传播方式:从单线传播向交互性传播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信息传播更加透明,使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大众手中,受众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使用者、发布者。因此,校史文化传播活动的传播技巧上要注重交互性。例如,2011年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在其官网上正式开通“公民档案工作者”模块。任何人都可以给网站上的资料和图片添加标签和注释说明,以方便搜索和索引;公众还可以对某一历史事件上传资料、图片、撰写文章。在校史文化的收集和传播上,校史文化传播者可借鉴其方式,让公众参与到校史文化建设与传播过程中。在日常的校史文化传播活动中,也要加强同校史文化接收者的互动,例如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微信等方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了解大众对校史文化的需求、对校史文化活动的评价以及建议和想法,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大众参与校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

5.传播效果:从单一接受到重视反馈

传播效果是研究受众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校史文化的传播效果强调的是受众对传播行为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只有校史文化传播接收者真正地认识、吸收校史文化,传播行为才真正地发挥了作用。互联网+视阈下,校史文化传播要想获得一个理想的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比如,校史官网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人员,要随时跟踪用户的需求,通过后台观察点击排行数据,了解用户关注度,分析效果成因。另外也可开通“互动交流”模块,与用户进行直接對话沟通,采集反馈信息。之后可将获取的反馈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并归纳总结,以便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的栏目、内容、界面等进行调整和改进,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史传播方式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新老传承,做校史馆讲解志愿者
带刺的苍耳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OnRadicalFeminism
EmploymentAgeDiscriminationonWomen
ItIsBetterToGiveThanItIsToRece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