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的三重境界

2020-07-04 02:25吴志翔
中小学德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夸赞柔性境界

吴志翔

教育其实一直在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成全。美好的教育需要“看见”,需要懂得,需要用一颗心感受另一颗心,需要放下不自觉的偏执和成见。美好的教育是柔软的,美善的教育效果几乎都是曲折实现的。

美好教育的第一重境界:“吹面不寒杨柳风”——施以适度的压力。

柔软绝不意味着没有压力,人都是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下长大的,适度的压力可让人产生动力,保持兴奋度,并在克服压力和挑战后收获真正的满足感。批评也是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批评有“棒喝式”的,有“泰山压顶式”的,但总体而言,批评时僵硬、生气、失控、崩溃的样子是最无效甚至反效的,因为它让学生直接看到了你的“无能”和“失败”。马卡连柯说,能用15到20种声调说同一句话(如“到这儿来”)才算好教师,而且声调要保持柔和、轻快。美国学者艾博·梅拉比安发现,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体态语言,这也就是说,一挥手、一瞪眼、一皱眉,其破坏性(或者警示性),要遠远大于说的内容。所以,不要让“寒冷”的态度,背叛了你想要传递给孩子的正面的信息!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的“敲打”是一种激励,但孩子从你失望无奈的表情和语气里得到的信息,是嫌弃和放弃。

美好教育的第二重境界:“千万春风好抬举”——给予精准的赏识。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几乎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即赏识可以是“自我实现”的。也就是说,当教师持续地夸赞一个孩子行,孩子“不行也行”;不断地贬低孩子不行,孩子竟会“行也不行”。但赞赏也是有艺术的,那种老好人式的、泛泛的夸赞,其实是廉价的,未必能入孩子的心,有时候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有一个男孩,有一次球打得并不好,妈妈激情洋溢地当众夸他“真棒”,孩子反而觉得妈妈让他在同伴面前丢脸了。知名班主任郑英曾经总结一些奖励和赏识孩子的艺术,其中有“变换花样”“反向奖励”“悄然奖励”“精神熏陶”等等,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孩子的性格“痛点”,让人感受到教育的无穷智慧。给予精准的赏识,就是每一缕抬举的“春风”,都让被吹拂者感觉自己是独特的,是真正被重视的,是啜饮到“那一滴神奇的蜜”的幸运者,从而形成具有长久“续航”能力的自我激励。

美好教育的第三重境界:“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让生命自身成为目的。

教育是需要柔性智慧的,这种柔性智慧要超越立场式思维、多反思和内省精神,用一种包容性、圆融式的思维,体察到孩子的需求,照拂到学生的心理,涓滴渗透式地、润物无声式地促进孩子自我生长。如前所说,教育是柔软的,柔软意味着身段的柔、言语的和、手段的软。柔软似水,意味着接纳、包容、浸润、融化、滋养,这才是真正的“化育”。柔软的对立面,是生硬,是我执,是驱迫,是强摁,是灌输,它们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即便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这么做也是缺乏智慧、善意和美感的,有着过于强烈的“私意”。教育与美学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育人之道,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实现的是一种如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教育是没什么私意的,教育是要让人活出自身的极限,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尽情地绽放。教育就是要追求“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这样的审美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浙江杭州  31001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夸赞柔性境界
春天
中小企业柔性体系的协同与共治机理
“夸夸群”风靡高校引热议
智动柔性充电弓亮相上海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首款柔性智能手机上市
最高境界
柔性的思维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