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初中阶段丰富学生史学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打破传统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构建更加直观、有效,且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情境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其在初中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 教学实践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45-02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启发学生辩证思考,全面培养其人文素养。但是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运用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情境教學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思路。但是,情境的创设需要课程内容的有效支撑,目前一些教师在情境构建中,缺乏对教材知识的有效整合,更多的是换一种方法进行呈现,导致教学情境目标模糊,情境教学过程不连贯,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参与。针对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一方面找到适宜构建教学情境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在自然、流畅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情境;另一方面明确情境创设目标,从历史知识、思考与探究能力、历史价值观等角度不断优化教学情境。
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情境空间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以及历史课程知识需求,设计、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情感。例如在“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原始人的一天”为学生构建故事情境,结合史料知识不断充实原始人的一天生活,并从原始人的视角展现原始农耕生活的画卷;再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大秦帝国》的影视资料,为学生构建情境,让学生在影视片段中思考、探索秦国崛起,并统一六国的原因。此外角色扮演、语言导入、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设计方法也适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三、重视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教育工作者逐渐对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被动位置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结合教学实践结果对学生被动参与课堂造成的负面效果进行分析,并逐渐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思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主体,对情境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应为学生安排任务,即通过查找书籍、浏览网络等方式获取关于两汉科技和文化的更多史料信息,在课堂上教师从多个角度构建两汉科技和文化的自主探究情境,要求学生在问题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进而体现其在情境构建中的主体地位,运用主观能动性完成对两汉科技和文化的思考与认识。
四、体现教师主导,优化师生互动关系
在学生主体的情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得到全面的体现。目前一些教师依然习惯于对情境的构建进行面面俱到的安排,缺乏对教师角色以及在情境教学中的参与界限的明确分析,导致学生对情境的思考更多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过程推进,缺乏自主思维的有效发挥。针对此,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应深刻分析自身的职责,并主动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以更好地发挥主导价值。例如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少数民族北下的现实,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分析,用平等的态度共同探究历史发展,以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目标落实
在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多元化评价。例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主体引入到评价中来,要求学生对情境的感受进行阐述,对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对他人在情境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等等,并与教师共同思考改进措施。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反思情境教学的实践效果,以逐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主体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创设方法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进而形成有效的情境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丽宁.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基础教育论坛, 2017(08):42-43.
[2]鲍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08).
作者简介:
张新岩,女,山东新泰人,新泰市新甫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