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0-07-03 08:38吴丽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研讨

吴丽梅

(云南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云南大理 671000)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因疾病或意外伤害等因素,较易发生患者心搏骤停情况,从而导致心泵功能、心血循环突发性中止,此时患者往往出现细胞组织缺血、代谢等障碍[1]。心肺复苏作为急救中重要举措,它也是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一个关键措施,主要是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开放气道等办法来促进患者的心搏跳动恢复[2]。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有着长足进步,抢救效果得以提升,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心肺复苏患者黄金4 min抢救成功[3]。然而心肺复苏后,仍然存在危险的生命体征改变。该研究结合该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后,综合分析其对康复的影响,现就研究过程与成果汇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文本选择该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86例,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参照组43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讨组43例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干预。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心脏骤停后采取心肺复苏,其自我意识恢复正常。患者或其亲属已对研究过程、目的完全知悉后,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肾、肝等功能不全的患者。

参照组:男女比例 29:14,年龄 41.1~73.4 岁,均龄(55.21±11.19)岁,引起心脏骤停因素为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患者各有2例、4例,6例,11例,20例。研讨组:男女比例 28:15,年龄 41.6~72.8 岁,均龄(55.76±11.54)岁,引起心脏骤停因素为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患者各有3例、5例、7例、10例、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因素等基础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备研究对比的均衡性条件。

1.2 护理方法

对参照组4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流程,监护生命体征,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有针对性的用药,确保其生命安全。研讨组43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预与环境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予以及时、充分的了解,特别是病情严重且同时存在恐惧、不安、忧虑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在疾病讲解时应耐心、细致,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安慰、鼓励,结合其具体病情制订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计划。与此同时,对于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也应实时掌握,以成功案例的做法作为指导意见,让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共同促进患者的治愈。病房的环境对于患者的身、心均有一定影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空气流通、适宜的光照、安静、整洁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环境检查规定,确保病房卫生、床单被褥专人负责制。可适当放置绿植与鲜花于病房中,并做到定时更换,在病房中还可适当播放音乐,以舒缓、轻快的音乐为主,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 脑部与气道的护理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应重视脑部护理,护理人员可采用柔软的湿毛巾湿敷于患者的头、颈部,这样可促进其复苏,此时的室内温度、湿度应分别设置于 17℃~21℃,55.00%~65.00%,从而对患者脑部的氧代谢率、再灌注的损伤有效降低。进行有效的气管湿化操作,采用胶布固定气管插管,防止其脱落。对于吸入氧的浓度、潮气量及呼吸频率等呼吸机参数应实时监测并记录,对于人工气道是否堵塞,管路衔接是否松脱以及通气过度或不足等情况仔细观察。在吸痰操作的前后应用3 min纯氧,同时关注患者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前后必须彻底消毒所有仪器,确保无菌性、安全性。

1.2.3 防控并发症与健康指导 对于患者24 h出入量予以监测并准确记录,在每天的尿量在30 mL以下时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避免肺部感染、肾衰竭等并发症。心肺复苏初期,多数患者会发生心电功能不稳的现象,此时再次发生心脏停跳的概率较高,加强心电监护,每隔1 h记录1次患者的口唇颜色、湿度、四肢温度、指甲、趾甲的颜色、静脉充盈等末梢循环以及脉搏、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检测动脉血气,从而保障水电解质的平衡,有效防控并发症。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制定营养、运动等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并就其执行情况跟踪指导。并且为患者进行康复知识宣教,可适当设定知识问答环节,采取奖励方式促进患者积极学习疾病防控、康复及营养的知识。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通过GCS、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并对其心率与动脉压进行测量。另外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反应迟钝、抽搐、胸部不适等)进行观察,通过以上指标评价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康复的影响。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凭借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4 项康复指标水平)以(±s)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3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n(%)]表示,χ2值检验,P<0.05 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4项康复指标水平对比

对于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通过GCS、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并对其心率与动脉压进行测量。见表1数据提示研讨组动脉压、GCS、NIHSS评分指标均高于参照组,心率指标较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4项康复指标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4项康复指标水平对比(±s)

例数GCS评分(分)NIHSS评分(分)动脉压(mmHg)心率(次/min)参照组(n=43)研讨组(n=43)t值P值7.07±2.23 12.21±4.12 7.194 6 0.000 0 0.29±0.08 3.02±0.41 42.854 7 0.000 0 38.87±2.16 68.34±3.13 4.259 0 0.000 1 106.74±10.11 85.78±8.17 17.430 3 0.000 0

2.2 两组患者3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反应迟钝、抽搐、胸部不适等)进行观察,见表2数据提示研讨组的不良反应率6.99%较参照组32.56%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临床发生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下均可能产生心搏骤停情况,此时必须在4~6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不然极有可能引起患者不可逆的器官、组织损伤,并有生命危险[4-5]。心肺复苏是通过细胞挽救而阻止患者因缺氧而坏死的一种急救措施,方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等,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形式更为多样,如心肺复苏用药、电击除颤等,促进患者心搏跳动[6]。心肺复苏成功并不意味着抢救成功,此时应立即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并确保预后的健康[7]。该文采用的急诊护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与环境护理措施、脑部与气道的护理措施、防控并发症与健康指导等多个方面着手,不仅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及心理状况等指标,同时还有效降低患者心肺复苏后的不良反应[8]。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后,极易伴有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严重时还会出现抽搐情况,这是因患者心搏骤停相当于经历从死到生的过程,难免产生心理、身体的应激反应,介入急诊护理干预,就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将患者的应激反应降至最低。

表2 两组患者3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研究结果显示,研讨组动脉压、GCS、NIHSS评分指标均高于参照组,心率指标较参照组更低,同时研讨组的不良反应率6.99%较参照组32.56%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较明显,不但能够提升其康复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高效,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研讨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