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分析

2020-07-03 08:38程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哑铃障碍性盆底

程淑

(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淄博 255067)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作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该类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人群,主要是由于盆底结构受损或者出现功能异常、缺陷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底器官脱垂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此外,对于大部分产妇来说,分娩中由于胎儿过大以及产程的延长,将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因此,给予患者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产后盆底肌的康复治疗,主要是将整体理论作为前提,不断进行盆底支持结构的锻炼和加强,进而促进患者盆底功能的康复[2-3]。该次研究抽取该院接收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一共102例,该次实验研究时间在2018年1月—2019年10月,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以及产后盆底肌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抽取该院接收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一共102例,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的方法分成两组,分别是常规组和研究组,各组分别51例。其中,常规组最大年龄33岁,最小年龄 21 岁,平均年龄(28.32±2.42)岁;研究组最大年龄 34 岁,最小年龄 21 岁,平均年龄(28.84±2.76)岁。纳入标准:(1)患者均接受产前检查,并无妊娠并发症;(2)患者并无认知功能障碍;(3)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相对良好;(4)患者均自愿接受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5)患者均为自然分娩。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手术史的患者;(2)排除存在精神异常的患者。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的盆底肌康复治疗。阴道哑铃作为一种常规的康复方式,初始训练的过程中将最轻的阴道哑铃放置患者阴道内,放置时间持续1 min,在此期间,指导患者收紧盆底肌肉,随后逐渐延长哑铃的放置时间,等到哑铃放置时间保持10 min及其以上,并且在腹压上升的过程中做出咳嗽以及跑步等动作,阴道哑铃也不会掉落,此时,可以更换较重的阴道哑铃,放置时间持续15 min,1次/d,连续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

研究组行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分娩一周后,开展盆底康复训练,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进行适中的呼吸频率进行吸气和呼气,在进行吸气的过程中,患者需要缩紧肛门,缩紧时间每次持续至少3 s以上,并且还需要在缩紧的过程中,避免大腿、腹部以及臀部等部位进行关联活动,呼气的过程中放松全身。将吸气和呼气的步骤反复进行,每次持续时间在15~20 min,每天训练次数至少2次。分娩42 d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盆底康复仪和生物反馈的治疗。首先,给予患者电刺激治疗,将初始频率调节为50 Hz,随后频率增加为80 Hz,脉宽则需要设置为200~300 μs,电流的初始强度则需要从0开始,随后逐渐增加到60 mA的电流强度。除此之外,给予刺激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康复计划,按照I和II类肌纤维,实施高强度的收缩训练。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共治疗10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以及盆底功能损伤概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予以核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算结果显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总体有效率

研究组总有效率50例 (98.04%),常规组40例(78.43%),研究组总有效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4,P=0.002,P<0.05)。

2.2 比较两组盆底功能损伤概率

研究组盆底功能损伤概率7例(13.73%),常规组22例(43.14%),研究组盆底功能损伤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盆底肌功能损伤概率比对[n(%)]

3 讨论

中老年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大部分产妇分来说,在娩后由于分娩产程较长、胎儿头部过大等原因所致,将会导致盆底肌压力的增加,降低了盆底肌肌力水平,对于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损伤十分严重[4-5]。除此之外,产妇孕期的激素分泌发生不同程度的失调,盆底支持结构出现退行性的变化,将会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概率[6]。盆底功能障碍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的疾病类型,患者一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将会出现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以及慢性盆腔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8]。目前,临床上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来说,可以采取手术以及非手术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其中非手术方式通常包括电刺激以及阴道哑铃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能够及时纠正患者已经受损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但是分娩后若未及时地进行康复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预后效果不良[9-10]。

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组总有效率50例(98.04%),明显高于常规组 40 例(78.43%),研究组盆底功能损伤概率7例 (13.73%),显著低于常规组22例(4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可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由于盆底结构受到损伤,将会出现尿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此时,常规的康复治疗,难以确保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因此,临床上通过采取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利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全面检查患者盆底肌的电信号,并且结合所检测的结果给予对应的功能锻炼,同时,掌握患者盆底肌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利于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电刺激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强对于患者盆底肌的刺激作用,有效预防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的发生,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产后盆底康复的治疗方式,更加利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的康复,治疗效果值得临床的肯定。

猜你喜欢
哑铃障碍性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我给爸爸当“哑铃”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上)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上)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