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兰 ,鞠海潮 ,李炯伟 ,杨丽萍 ,梁剑 ,刘会丽
(1.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 050000;2.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3.幼幼推拿医馆,河北石家庄 050000)
婴幼儿腹泻传统医学称之为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常见多发病,可引起流行,危害较大。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异常,多种原因均可引发。中医辨证分型较多,湿热型泄泻最为常见。西医临床常以抗生素及常规对症治疗,疗效差[1]。该院采用行气化湿推拿手法配合化湿汤治疗湿热型小儿泄泻,可调和理气、升提止泻、祛湿和胃,明显改善了患者症状、提高了疗效,以2019年10—11月为研究段,现总结如下。
(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2]小儿腹泻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泄泻伤食证湿热型小儿泄泻诊断标准[3]。
(2)纳入标准及排出标准。年龄1~5岁;符合小儿腹泻病诊断标准及泄泻伤食证湿热型小儿泄泻诊断标准;接受研究治疗方案;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除外合并有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严重疾病,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影响疗效评估,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影响实验结果者。
(3)选取该院就诊的湿热型小儿泄泻患儿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组采用行气化湿推拿手法配合化湿汤治疗,共3 d。行气化湿推拿手法揉脐、摩腹、运内八卦调和理气、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每项 300~500次,1次/d。化湿汤水煎液100 mL,1剂/d,分两次饭前温服。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3 g/袋口服每日3次,<2岁每日1~2袋、>2岁每日2~3袋;大便常规检查中若有脓细胞、白细胞时加用硫酸庆大霉素颗粒40 mg(4万单位),2~3万 U/kg/d,分 2 次口服。
根据《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4]确定疗效标准,治疗72 h后,观察大便次数、性状及理化指标。以痊愈、有效、无效评估患者治疗效果。
以临床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质地、大便质量等主证表现,由轻到重分别赋值0~9分,评估患者主证临床表现程度。
以腹痛、腹胀、肠鸣音、呕吐等次证表现,由轻到重分别赋值0~2分,评估患者次证临床表现程度。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痊愈病例数、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主症大便次数、性状及主证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及总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及总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大便次数 大便质地 大便性状 总积分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0.37±1.01)*1.05±1.30 1.08±2.67 1.84±3.27(0.06±0.76)*0.59±1.23(1.21±1.90)*2.30±2.10 2.2622.0082.108 0.027 0.986 0.3280.0490.039
治疗后研究组次症腹痛、肠鸣音、次证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后次症评分及总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后次症评分及总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腹痛 腹胀 肠鸣音 总积分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0.37±0.89)*0.97±1.10 0.98±0.52 1.31±0.93(0.16±0.65)*0.60±0.91(0.56±0.76)*1.08±1.08 2.3231.6962.1552.157 0.0240.0950.0350.035
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夏秋发病率高,但是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极易引发流行,危害程度高。小儿泄泻临床可见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质稀薄像水一样为其特征。《小儿吐泻论》有“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5]。传统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发育不足,易感受外邪等致病因素,内伤乳食,消化吸收障碍,致脾肾阳虚,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进而泄泻,治疗不当,泄下过度时,易气阴两面俱伤,终致迁延难愈[6]。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泄泻是体质因素、感染因素、消化功能紊乱综合作用的结果,婴幼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善,肠道负担重、机能调节差、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小儿泄泻,常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水电解质紊乱,脏器功能受损[7]。
湿热型小儿泄泻患者热湿等致病因素,易结于脾胃,因此泻下如水样,热湿阻于胃肠,故泻下急迫,次数很多,量较大,秽臭难耐。还可见腹痛哭闹,食欲减退,呕吐,神疲乏力,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明显的湿热症状。中医临床以利水祛湿为主[8]。西医临床多采用抗生素及常规对症治疗。抚触是一种有益的刺激,与经穴相结合有明显功效[9]。《景岳书小儿则》有“小儿脏清灵,随拨即应”,小儿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被动依赖,抚触推拿可被小儿敏锐感知并反馈积极,有利于促进循环、系统发育及疾病康复[10]。行气化湿推拿手法补脾经、清大肠,揉脐、摩腹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调和理气,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升提止泻。《儒门事亲》有“湿之气,甚则为泻”,湿邪与小儿泄泻发生关系密切[11]。《金匮钩玄》有“泄泻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为上策”[12]。《临证指南泄泻》有“湿多成五泄,胃苓汤分利阴阳”,传统验方胃苓汤止湿邪、化湿止泻功效显著[13]。该院在胃苓汤基础上,经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治疗湿热型小儿泄泻之化湿汤:麸炒苍术 8 g、炒白术 8 g、厚朴(姜制)5 g、茯苓8 g、陈皮 5 g、泽泻 5 g、炙甘草 3 g,方中苍术燥湿化浊,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燥湿,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螨,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全方共奏安胃利水、止泻祛湿之功效。该院采用行气化湿推拿手法配合化湿汤治疗湿热型小儿泄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湿热型小儿泄泻主证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质地、大便质量等直接反映患者胃肠道功能的病情发展状态,次证反映了胃肠相关其他症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主症大便次数、性状积分及主证总积分,次症腹痛、肠鸣音积分及次证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痊愈病例数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行气化湿推拿手法配合化湿汤治疗湿热型小儿泄泻明显改善了患儿的大便次数、性状,明显缓解了腹痛及肠鸣音亢进等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