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姣,张彩彦,舒艳红
(银川市中医医院儿科,宁夏银川 750001)
乳食内积的主要原因是小儿脾胃虚弱,乳食停滞不化发生的一种证候,日常生活中小儿常会由于喂养不当或者饮食不节等情况引起,属于常见的肠胃疾病。小儿常表现为腹泻、便秘、呕吐或者腹胀等症状,会对患儿的身体状况造成较大的影响,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发生积滞的小儿逐渐增多,特别是乳食内积型,所以临床上对小儿积滞的治疗尤为关注。为探寻治疗乳食内积型积滞科学有效的方法,该次对该院用不同方法治疗的乳食内积型积滞小儿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小儿推拿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价值,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为研究段,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乳食内积型积滞患儿60例为对象,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中医诊断学(第9版)》[1]中诊断标准;(2)乳食内积型积滞表现为面黄少华,烦躁多啼,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夜卧不安等,部分患儿伴有小便短黄、大便溏泄酸臭等;(3)临床资料完善,能配合临床研究,持续随访未脱落;(4)家属知晓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感染性腹泻;(2)先天性疾病;(3)入组前 7 d接受过其他系统性治疗;(4)过敏体质,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患儿17例和女性患儿13 例,年龄 0.6~6 岁、平均年龄(4.5±1.3)岁,病程 1~5 d、平均病程(3.0±0.3)d;观察组男性患儿 18 例和女性患儿 12 例,年龄 0.7~7 岁、平均(4.3±1.2)岁,病程 1~7 d平均病程(3.2±0.4)d。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患儿服用中药汤剂保和丸,组方为陈皮和茯苓、焦山楂、半夏及炒神曲、炒麦芽、炒菜菔子、连翘与鸡内金、灸甘草,1剂/d,冷水煎,分3次口服。用药期间停止使用其他药物。
观察组:小儿推拿:该次的小儿推拿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实施,具体内容:(1)推脾胃经:脾胃经在拇指掌侧第1和2节,着力点在拇指桡侧偏峰,从患儿指根往外直推,次数大约200~300次。(2)揉板门穴:大鱼际中点揉300次。(3)清大肠经:着力点在拇指桡侧偏锋,从虎口的合谷穴直推到食指指尖的桡侧,单次推拿200~300次。(4)摩腹:保持手掌心往下给患儿摩腹,顺时针按摩,单次按摩200次。(5)捏脊:将患儿摆放为俯卧位,将其脊背位置充分露出,用双手拇指的桡侧缘轻轻地抵住患儿的骶尾处皮肤,顺着患儿的脊柱两侧慢慢地挟提皮肤,注意慢慢地往前推进,捏到患儿的项枕部即可,每次捏2~3遍。按摩3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病情的变化,在患儿入组当天和治疗2疗程时测评其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诊断学(第9版)》选择乳食内积型积滞患儿主要中医证候食欲不振、腹胀、呕吐和便溏、便秘、夜间哭闹,采用7级评分法,分值0~6分,0分说明无症状,1~2分说明轻度症状,3~4分说明中度症状,5~6分说明重度症状,得分高说明患儿的中医证候越严重。
评价患儿的病情治疗是否有效,评价标准根据《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第3版)》[2]自拟:显效:食欲降低和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实验室检查大便恢复正常;有效:食欲降低和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大便异常显著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s),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s),分]
时间 组别 食欲不振 腹胀 呕吐 便溏 便秘 夜间哭闹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3.5±1.2 3.4±1.3 0.309 6 0.361 4 1.2±0.1 2.6±0.5 15.038 4 0.000 0 3.3±1.4 3.1±1.2 0.594 1 0.290 7 1.1±0.3 2.5±0.2 21.267 5 0.000 0 3.4±1.0 3.5±1.2 0.350 6 0.359 8 1.3±0.4 2.6±0.3 14.240 8 0.000 0 3.2±1.1 3.3±1.2 1.009 4 0.213 6 1.4±0.2 2.7±0.5 13.222 2 0.000 0 3.1±1.2 3.1±1.4 0.672 9 0.271 2 1.5±0.3 2.6±0.4 12.049 9 0.000 0 3.2±1.4 3.0±1.5 0.533 9 0.280 5 1.3±0.2 2.8±0.4 18.371 2 0.000 0
SPSS 24.0统计学软件用,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乳食内积型积滞主要是因为乳食内积导致患儿的胃肠功能紊乱,损伤脾胃、不能消化食物等病症造成积滞。中医论证将积滞归为食不消、食积等范畴,认为小儿患该症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脏和胃部的功能虚弱,常见小儿由于喂养不恰当和患病后机体各方面功能紊乱而发病,部分患儿是因为护理不周全、饮食结构复杂等情况引发,表现为内伤乳食和停聚中焦,长时间积聚而造成气滞,致使患儿的胃肠功能紊乱[3]。
乳食内积型积滞的发病位置是在小儿的脾胃,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思乳食、嗳气酸腐和夜间苦难、烦躁不安等,所以在治疗时要注重小儿脾胃功能的调节和改善,通过适当的方法加强脾胃的腐熟运化能力。常用的积滞治疗药物主要是健脾益胃、消食化滞等中成药,比如该次用的健儿消食口服液,该药由黄芪、陈皮、脉动和炒白术等多味中草药组成,具有健脾益胃和理气消食、导滞祛积的效果。但近年多个研究指出[4-5],用中成药的短期效果稳定,患儿的病情却容易复发,体内整体气机较难得到充分调节,该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中药汤剂保和丸的治疗总有效率偏低,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亦未见明显降低,而推拿治疗的患儿病情改善明显,总有效率达93.33%,说明患儿的病情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该次采用的小儿推拿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推拿脾胃经以达到健脾和胃和降逆清热的作用,揉板门穴对小儿进行健脾调中和行气和胃,清大肠经给患儿进行清热除积,摩腹给患儿消痞除胀,将其腹内阴阳有效调节和恢复,捏脊能达到通经络、消极的效果。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患儿与家属的接受度高,在患儿无需须吃药的情况下,对其病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深度调节患儿的机体状态,促使其病情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治疗乳食内积型积滞的临床疗效明显,在小儿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和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方面,具有极佳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