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艳 张红侠
(广西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北海 536000)
外来医疗器械是指由器械供应商租借给医院,可重复使用,主要用于与植入物相关领域的手术器械,器械商出于成本考虑对此类器械的采购数量有限,造成了外来医疗器械在医院间流动性很大。因此,外来医疗器械的运行管理难度和质量控制风险系数均大大高于常规手术器械[1]。由于外来医疗器械可能涉及不同医院之间的交叉使用,因此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是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问题。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是医疗纠纷的潜在的高危风险因素。为了规范管理外来医疗器械,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要让每一个外来医疗器械包的使用流程得到全程监控[2],为此,我院消毒供应室对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进行了优化,设置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岗位,专岗全程负责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12月接收的外来医疗器械1 350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接收的外来医疗器械1 623包作为观察组,两组外来医疗器械包结构、材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分岗工作模式,由供应商将外来医疗器械送至设备科,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从设备科领取送至消毒供应室去污区,回收岗工人检查清点后放入器械待洗区,清洗岗工人进行分类清洗,清洗完成后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由质检岗人员检查清洗质量后装配好将器械筐放入待包装架,由包装人员完成包装工作,包装好放置待灭菌物品车架上,灭菌、发放工作人员按工作流程处理,手术完成后由手术室护士或供应商将器械送回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后予以归还,外来器械分岗工作模式处置流程,见图1。
1.2.2观察组 采用专岗责任制工作模式,设置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岗位,负责外来医疗器械的处理,岗位责任护士从接收分类、清洗、包装、灭菌、发放、使用后回收清洗消毒再返还器械供应商等进行全程责任包干制:(1)接收与分类:由医院审批许可的供应商将其提供的外来医疗器械直接送达消毒供应室去污区,专岗责任护士依据外来器械微信交流群发布的手术通知单进行接收,根据供应商提供的配置清单清点器械、检查器械的功能及完整性、清洁度、规格是否配套,对有问题的器械及时反馈更换;按照器械结构材质、污染程度、清洗要求进行分类,拆至最小单位。(2)清洗消毒与干燥:责任护士根据外来医疗器械说明书,选择正确的清洗消毒方式,设置机械清洗程序,指导工人规范装载,器械轴节充分打开,平铺于清洗篮筐内,器械不可堆叠,取用数字标识牌放入外来医疗器械箱内,编号填在清单和外标签对应的编码框内。数字标识牌随器械箱机械清洗后,进入下一个工作区[3]。手工清洗时督促工人选用适宜的清洗工具,关注器械结构上的洞孔、缝隙、螺纹及管腔等复杂部位的清洗。(3)检查包装:责任护士认真做好清洗质量检查,组装器械,检查使用功能完好性,按照器械配置清单,与包装班共同核对器械的名称、规格及数量,锐利器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常规放置第五类化学指示卡,按规定分包包装,杜绝超大超重包,每包质量不超过7 kg[4],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规范包装。明显标注使用患者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4)灭菌发放:责任护士阅读厂商说明书,督促消毒员遵循推荐的灭菌参数及灭菌程序,指导规范装载,利于灭菌介质穿透,按规范要求做好灭菌效果监测,检查灭菌质量,合格后方可发放,灭菌后的湿包,禁止发放。并按照追溯要求填写好包装、灭菌、发放等信息记录。(5)使用后器械的处理:责任护士接到手术完成的通知及时回收器械,按要求进行核查清洗消毒。完成后通知供应商取走器械,双方当面清点核对,填写处理及交接信息。外来器械专岗责任制工作模式处置流程,见图2。
图1 外来器械分岗工作模式处置流程图
图2 外来器械专岗责任制工作模式处置流程图
1.3观察指标
1.3.1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 收集两组外来医疗器械日常清洗质量监测记录表中的不合格件数,灭菌质量评价记录表中的湿包数,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记录表中使用后未返洗消毒包数。
1.3.2临床满意度情况统计 随机抽取实施专岗责任制工作模式前后的100份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记录表,进行外来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评价满意度数据统计(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记录表设有使用评价栏目,评价内容包括器械性能、缺失、组装,及时下收下送,包外标识清晰,包内指示卡合格情况及包装质量等5个方面,每部分20分,满分100 分,记 80~100 分为满意,60~79 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满意,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记录二维码,见图3。
图3 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记录二维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评价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评价指标比较 个(%)
2.2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评价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评价比较 例(%)
注:χ2=8.227,P=0.004。
3.1外来医疗器械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本研究结果表1显示,观察组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各项评分指标合格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来医疗器械涉及骨折后内固定、颅骨修补、人工关节置换、脊柱椎间融合等与骨骼复位固定的相关手术。其结构多种多样,大多是多纹路、多沟槽、有管腔的器械,如果长期清洗不干净,有可能形成生物膜,最终导致暴发性感染[5]。如果管理、使用不当,将带来极大的医院感染风险。因此更需要加强其清洗和包装的质量控制力度。确保灭菌质量,降低医院感染风险,规范管理外来医疗器械对保障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3.2传统分岗工作模式的弊端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岗工作模式管理,外来医疗器械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等处置过程,分散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之间,责任不明确,器械出现问题时难以追溯,且各岗位互相推卸,均不愿意承担责任,存在弊端多。(1)接收外来医疗器械和植入物时,应进行检查。未经过清洗消毒的、清洁未达标的器械应该拒绝接收[6],对照组外来医疗器械和植入物是由非消毒供应室人员接收,专业性不够,难以实施。(2)手术室工作忙,器械不能准时送达消毒供应室处理,耽误手术时间,引起临床科室矛盾。(3)一部分人员在观念上排斥,认为外来医疗器械是器械商的器械,有畏难情绪,怕增添工作量,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7],导致处理流程衔接不及时,清洗质量不合格、包装超重及灭菌装载不规范导致湿包多等;其四,有时供应商工作人员从手术室将使用后的器械简单处理直接带走,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等。
3.3专岗责任制工作模式的优势 国家卫计委最新修订颁布的 WS 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8]、WS 310.2-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9]、WS 310.3-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 3 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10]3项行业标准对外来医疗器械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面对外来器械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我院消毒供应室对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进行了优化,设置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岗位,观察组采用专岗责任制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对外来医疗器械的处置全过程实行责任包干制,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均采用跟踪追溯管理,记录每套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准入、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及应用等相关信息,以便随时跟踪和查询[11]。做到及时清点接收,仔细核查分类,锈蚀、损坏器械拒收,督促指导并参与清洗,保证了器械的清洗质量;严格把关好包装质量和灭菌质量,及时回收使用后器械,清洗消毒后才返还器械供应商。整个处理流程规范化,符合质量追溯要求,紧凑了器械处置时间,避免因器械问题耽误手术时间,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满意度较对照组得到了提升(P<0.05)。